中国南方暴雨肆虐 各级政府全力抗灾保民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南方暴雨肆虐 各级政府全力抗灾保民生

2010年06月25日 19:16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正在全力抗击入汛以来南方地区最严重的洪水。尽管连续11轮、持续长达50多天的强降雨将于周末结束,水情有望缓解,但中国各级政府未敢掉以轻心,在抓紧抢险救灾的同时,全力保障灾区民众生活。

  上周末刚刚在广西察看灾情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4日赶到发生决堤的江西。他在指导下一步工作时强调,妥善安置好受灾群众生活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此前,针对近期南方的严重洪灾,胡锦涛、温家宝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努力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江西第二大河抚河的唱凯堤决口是今年入汛以来中国出现的最大洪涝险情。由于连遭罕见暴雨袭击,21日晚唱凯堤突然决口,大量洪水涌入4个乡镇,10多万人受灾,不少来不及自行转移的民众坐在楼房屋顶上等待救援。

  灾情发生后,各级党政干部和解放军、武警、公安消防官兵紧急投入抗洪抢险。在受决堤影响最大的罗湖镇,冲锋舟和橡皮艇在湍急的洪水中穿行不息。至23日21时,唱凯堤灾区已安全转移9.8万人,无一人死亡。25日凌晨,江西开始封堵宽约350米的唱凯堤决口。

  中国南涝北旱本是常态,但今夏南方地区较常年提前一个多月进入汛期。从5月5日开始,11轮强降雨连袭中国华南、江南地区,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两成以上,部分地区甚至偏多近一倍。

  持续的大雨过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等南方10个省份出现严重洪水,冲垮堤坝,引发泥石流,切断了运输道路和电力供应,数以千万计的民众生活受到影响,数万人与外界隔绝。

  进入6月以来,根据南方灾情发展,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多次提升国家救灾应急响应级别,23日已升至二级。数据显示,截至23日16时,此次暴雨洪涝灾害过程已造成中国10个省份近3000万人受灾,因灾死亡211人(含雷击致死),失踪119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240.8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433亿元。

  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南方从23日开始的新一轮降雨将在26日结束,南方持续一个多月的水情有望缓解。

  被转移安置的数百万民众在异地的生活令人关注。温家宝总理在江西指导抗洪救灾工作时指出,要加大救灾资金和物资投放力度,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干净饮水、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

  目前,除了投亲靠友者,抚州市20个安置点共集中安置了3万多名受灾民众,民政部门已先后为他们下发了大米5万公斤,矿泉水2万箱,方便面1.5万箱,饼干1.2万箱。

  遭遇水灾的广大南方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田被毁,运输中断导致部分地区食品价格波动。广西、江西、湖南、贵州等省份纷纷对价格进行严格监控,同时加紧抢通道路运输物资,并引导农民加快生产蔬菜水果来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南方灾区已进入炎炎夏日,转移安置点人员密集,对此各地正加紧采取措施,安排医疗防疫人员,防止疫情暴发。据卫生部24日介绍,洪涝灾区暂无重大传染病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灾区医疗服务和卫生防疫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中国地域广阔,灾害频发。去冬今春,西南大旱。当部分地区的旱情刚刚结束时,又开始遭遇连绵暴雨。就在南方暴雨的同时,近日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又出现连日高温,向来以凉爽著称的“北极漠河”24日测出了39.3摄氏度的日最高气温纪录。

  中国气象局汛期气候趋势预测表明,今年中国的气温、降水等与常年相比有明显异常。

  目前中国已形成一定的防灾减灾机制,也积累了一定的减灾救灾经验,但大灾面前不能掉以轻心。在今年的洪水中,闽江、湘江、抚河等南方11条江河同时发生洪水,为近年来少见;江西全省有60多座水库出险,其中2座出现漫顶险情。

  长期降雨带来的地质灾害危险也在不断累积。江西日前发布了地质灾害预警,其中抚州、赣州北部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等级为四级,仅次于最高等级五级,为崩塌、滑坡、泥石流高易发区。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回良玉表示,中国灾害防御体系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特别是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偏低,山洪灾害防御能力较弱,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偏低。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防汛抗洪救灾的形势仍十分严峻、任务十分艰巨。(记者 沈洋 林艳兴 陈君)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