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猫”杯摄影展材料之一


   会泽县位于滇东北部,地外乌蒙山主峰地段,因境内金沙江、小江、牛栏江、以礼河四水交汇而得名。南距昆明市273公里,东距曲靖市254公里,全县国土面积5854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377个村委会(社区),总人口88.5万人。境内最高海拔4017米,最低海拔695米,相对高差3322米,县城海拔2126米,年平均降雨量811.7毫米,农民人均有粮323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084元。

  九五期间,会泽县定为国家级贫困县,全县贫困人口(按人均有粮300公斤,人均纯收入560元计算)10.45万人。贫困的原因一是受交通闭塞制约,距昆明、曲靖、昭通等周边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距离遥远,造成信息不畅,科技、教育落后,人的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二是因铅铜的过度开采、冶炼、京运,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世界著名的泥石流滑坡区蒋家沟就在会泽县境内。三是现有的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通过各方努力,到目前已解决了部分群众的温饱问题,水利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根据国家“十五”期间脱贫标准(人均有粮300公斤,人均纯收入820元),现仍有64万人未脱贫,于2002年2月被国家列为重点扶持县。

  虽然目前会泽比较贫穷,但境内却有着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一是会泽历史悠久,是云南最早设立郡县的地区。秦有五尺道通中原,远在公元前135年就设置了堂琅县。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会泽因铜的开采、冶炼、铸造、京运,经济曾几度繁荣和辉煌。东汉时期,会泽制造的“堂琅铜洗”闻名遐迩;至清乾隆、嘉庆年间,会泽的铜冶业达到鼎盛时期,会泽每年运往京城的铜达630余万斤,占全省京运铜的84%。吸引了江西、浙江、湖南等十多个省的人士前来开采,商贾云集,各种不同地域的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使会泽经济文化极一时之盛。现县城尚保留各种会馆、寺庙、祠堂100余座,存有明朝铸造的重41.5公斤,直径58厘米的世界古钱币之最“嘉靖通宝”。灿若群星的文物古迹,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会泽县城于1995年跻身于云南历史文化名城之列。二是会泽拥有20万亩连绵起伏、风光秀丽独特的大海草山,有2000余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在这里栖息。三是自然资源丰富,水能可开发量达9.6万千瓦,有专用牧场228万亩。四是全县共有汉、彝、回、苗、壮等19个民族长期和睦相处。彝族有名的“六祖分支”就在会泽,会泽是彝族最早的发源地和聚居地。“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渡泸遗址就在县境内,太平天国渡金沙江的遗址也在会泽境内。1935年红军长征过会泽,红九军团在会泽扩红达1300余人,是红军长征途中扩红人数最多的一次。同时在会泽这块土地上还孕育了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 有策动重久起义,领导护国运动的将军唐继尧,有为云南文化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张莹、刘尧民等,还出过被称为留洋第一女的女诗人施莉侠。有为中国革命作出贡献的蒋开榜、刘文明等烈士。这些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局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迅速推进,国家对重点扶持县在政策、资金上的重点倾斜,会泽目前正着手旅游机场的论证启动,到2003年会泽高速公路修通后,会泽到昆明、曲靖分别只需3个小时,会泽将成为昆明、曲靖等大中城市的近郊,这对有效开发会泽旅游资源,促进会泽的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会泽县委、县政府决定把旅游业作为一项带动产业来发展,不仅是会泽经济可持续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同时也是积极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