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香港商报:海峡论坛落幕后的下一步如何走

2011年07月04日 16: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7月4日电 香港《商报》2日刊出评论说,第三届海峡论坛于日前在厦门市和福建的8个区市举办之后落幕。连续三届举办一年一次的海峡论坛已逐渐形成两岸民间交流、经贸合作及两岸合作交流政策研讨的平台。但海峡论坛只是一个起步,论坛结束之后才是行动的开始,如何落实论坛所达成的各项共识,透过实验、协商与整合,将是两岸未来共同努力的目标。

  文章摘编如下:

  第三届海峡论坛于日前在厦门市和福建的8个设区市热闹举办之后,已然落幕。连续三届举办一年一次的“海峡论坛”,已逐渐形成两岸民间交流、经贸合作及两岸合作交流政策研讨的平台,如何检讨过程、并策励将来,让海峡论坛办得越来越好、成为两岸合作交流枢纽的平台,应是两岸各界共同的心声与期待。

  惠台措施相继出笼

  首先是,大陆举办海峡论坛的目的,在于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进而促进共同发展。以本届海峡论坛为例,聚焦民生议题,论坛大会后安排的工、青、妇、科技、中医药、工商联、红十字会、侨联等两岸民间社团16个子论坛,都突出民间主体,让更多的基层民众围绕生产、生活的议题,在论坛活动上表达心声,开展交流,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尤其特别安排贴近民众需求的活动,着力推动两岸基层乡镇深度的对接,构建台湾县市推介平台,促进民间交流与民众受益的有效结合。而且大力诉求闽台“五绿”特色,开展闽台民间信仰交流活动,举办闽台民间信仰交流活动,举办闽台宗亲联谊、族谱对接等文化交流活动,营造海峡论坛民间嘉年华的气氛。

  再者,大陆透过海峡论坛的交流互动促进先行先试,亦即大力推动“海西区”先行先试政策的出炉与落实,在论坛大会上发布若干“惠台”利多政策措施,并期能在两岸金融、科技、商会等界别建立对口合作机制。换言之,大陆不但牢牢抓住两岸和平发展的主轴,尚且意图深化两岸各层面的广泛交流,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具体而言,大陆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两岸经贸的相互依赖程度,争取台湾广大民众的认同与了解,从而对两岸关系的正面发展有所裨益。

  尤有进者,国台办主任王毅日前在本届论坛大会上宣布6月28日前启动北京、上海及厦门三地首批陆客个人游试点;台胞证签注费用降幅达50%,及新增大陆多地办理台胞证落地签、妥善处理两岸投资保障的台胞人身安全通报事宜等四大方面、20多项新惠台措施。其中就台胞证签注费用减半而言,此为两岸交流以来,最具体、最多台湾民众受惠的措施,让经常往来两岸的台湾民众都能感受到实惠,确实是大陆对台表达善意的良好方式。若再配合陆客可以来台湾“趴趴走”后,两岸也将正式进入民众对民众的基层交流新时代。

  更民间更基层更多元更深入

  各界最关注的是,本届论坛与前两届相较有何异同?

  就相同处而论:一、均着重民间性、大众性、广泛性,两岸交流主题都与海西发展议题相结合,均强调文化交流及基层对接,从而打造一个崭新的平台,特别凸显平等参与和双向互动。二、连续三届大陆均推出多项惠台利多措施,对台湾民众而言,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

  就相异处而言:一、本届论坛覆盖的民间交流项目之广,超越前两届;活动主体也比前两届更加突出民间性。二、台湾特色庙会荟萃台湾美食,展示台湾名品特产,展读闽台民间艺术,让参加庙会的民众可以饱览台湾宝岛的风情。三、入台举办活动是本届论坛的突出特色与亮点,例如:在台湾举办平潭开放开发巡展及青年、妇女的交流活动,大陆想透过举办界别交流和合作的巡展活动,实现海峡论坛从福建一地举办、向闽台两地共同举办的变化,使更多台湾民众了解海峡论坛,吸引更多台湾民众共同参与。由连续三届海峡论坛的举办来看,如果台湾的民意透过论坛的活动逐渐发生变化,而且民进党为了争取执政,为了响应民意,也许会适度地调整其大陆政策,这对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总之,未来海峡论坛将朝“更民间、更基层、更多元、更深入”的方向进行定型与强化,期能吸引已参与海峡论坛的台湾各界民众,乐意再踊跃参与内容更精彩及更引人入胜的新一届的海峡论坛。重点更着力放在倾听台湾基层与民众的声音,接触他们的想法,进而加强相互理解、营造良性互动、解决实际问题、增进彼此互信。最后,海峡论坛只是一个起步,论坛结束之后才是行动的开始,如何落实论坛所达成的各项共识,透过实验、协商与整合,将是两岸未来共同努力的目标。(潘锡堂)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