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外报:日保守传媒厚爱"泥鳅首相" 看中鹰派立场

2011年09月19日 10: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资料图:野田佳彦  

  中新网9月19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19日刊出评论说,与过去日本自民党派阀轮流坐庄或者民主党“变天”乃至菅直人“草根首相”诞生时相比较,日本的保守舆论界这回对接管菅内阁烂摊子的野田佳彦,似乎还有几分格外的厚爱。分析称,保守舆论界之所以力挺野田或者对他有所苛求,也正是看中他如此军人家庭的出身及由此而滋生、成长的强硬鹰派立场。

  文章摘编如下:

  “野田首相支持率从菅直人首相的20%升至60%。”

  当东京传来几家主流媒体相继发表民意支持率回升的消息时,老实说,略为留意日本媒体舆论诱导的人士都不会感到惊奇。

  实际上,同样的V字型回升现象就发生在一年前菅直人从鸠山由纪夫手中接管民主党政权的时刻。针对战后日本媒体总是在新政权诞生时高唱赞歌,又在政权结束时大奏葬曲的现象与规律,笔者曾为文指出:

  “从表面上看,日本大众传媒似乎是在执行其舆论监督的任务,但认真分析,其实是在充当着巩固和稳定现有体制,不断制造‘新期待’的角色。”自民党派阀轮流坐庄时期如此,民主党夺取政权后也没有两样。

  重视军人家庭出身背景

  不过,与过去自民党派阀轮流坐庄或者民主党“变天”乃至菅直人“草根首相”诞生时相比较,日本的保守舆论界这回对接管菅内阁烂摊子的野田佳彦,似乎还有几分格外的厚爱。

  厚爱之一是重视其自卫官家庭的出身。

  厚爱之二是对“松下政经塾”出身者攀上首相宝座,给予热烈的掌声和殷切的期待。

  对于鹰派野田的胜出,日本保守舆论界可以说是喜出望外。他们对于“泥鳅首相”组阁时限于主客观的条件,不得不与党内最大派阀小泽一郎派作妥协及照顾党内势力均衡的处境,当然不会不有所察觉和谅解。但翻看日本报章,仍可发现一部分保守媒体频频发出苛求、苛责的声音,力促野田坚守其“国家观”和安保的理念。之所以如此,与其说是真的要给新首相制造难题,或对其处境漠不关心与毫不同情,不如说是要从侧面支援弱势且欠缺经验的新首相,制造“舆论压力”,从而酝酿有利野田“说真话”的政治气氛。

  “好男不当兵”时代“受难者”

  一家以鼓吹战前史观和保守政治为旗号的报章就提醒新首相不要患上“健忘症”。它特别提起野田两年前出版的著作《民主之敌——政权交替有大义》。书中有野田“作为自卫官儿子”在小学时受难的如下回忆:“在自卫官孩子的面前,居然有老师这么说:‘你的父亲的工作就是杀人’。当时真的就是这样的气氛。”

  日本保守报章不厌其烦地引述野田小时的受难记,无非是要新首相牢记和激发他自卫官家庭出身的“屈辱感”和“自豪感”,进而与战后主张拥护和平宪法、反对日本重新武装者划清界线,并勇于执行强硬路线。同篇文章还对野田“甲级战犯并非战犯”的看法及其积极主张修订官方对“集体自卫权”的解释,给予高度评价。

  上世纪60年代,也就是野田上小学的时期,作为自卫官孩子的滋味的确不好受。因为那是日本战后对战争的反思达到最高峰的时期,也是日本“右翼势力” 如实位处 “一小撮”的时期。“好男不当兵!”“别把孩子送到战场!”,可以说是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也正因为如此,尽管官方敲锣打鼓、广加宣传,每年度的“自卫官募集”都难招满。正因为不满战后日本人将“国军”视为“私生子”、毫无“爱国”气概的时代潮流,1970年极右作家三岛由纪夫在失望之余,冲进自卫队总部切腹自杀,试图唤醒日本人战后失去的“大和魂”。

  “皇国史观”与特训的产物

  不难想象,作为“自卫官”家属的野田当时在学校(也不排除在社会的其他角落)受尽白眼的尴尬处境。问题是,对于这“好男不当兵”的思潮与时代,究竟应该如何解读和看待?这既牵涉到政治家对战前日本所作所为如何总结与评价,即政治家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观,也与其对战后日本该走的道路和主张密切相关。从野田踏入政坛以来的各种言行来看,野田显然是把他小时候“受欺辱”的经验,结合其“甲级战犯并非战犯”的史观,坚决主张走“富国强兵”的路线。保守舆论界之所以力挺野田或者对他有所苛求,也正是看中他如此军人家庭的出身及由此而滋生、成长的强硬鹰派立场。

  同样的,日本保守舆论界要为“松下政经塾”诞生首名首相欢呼鼓舞,也是出自对该私塾保守立场与鹰派主张的认可和支持。

  “松下政经塾”究竟是怎么样的一间私塾?松下企业集团老板松下幸之助为何要自掏荷包,在1979年拨款创办这间“政经塾”?这间“政经塾”培养出来的“志士”有着什么样的共同的理念和主张?他(她)们对于日本政治走向将扮演何等重要的角色?显然有待进一步探讨。(卓南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