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联合报:欧债危机进入摊牌时刻

2011年09月19日 15: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9月19日电 台湾《联合报》19日发表社论说,欧元区十七国财长经过上周末连续两天的讨论,决定推动更严格的预算规则,对财政挥霍的政府祭出惩处,但未决定是否继续纾困希腊,也明言不需推出更多的振兴经济方案。全球金融市场可能会因缺乏积极性方案而再次波动,或寄希望于本周登场的多场国际政策协调会议;但随着时间推移的蓄积,危机能量濒临破表,欧债危机已进入摊牌时刻,10月将是关键。

  文章摘编如下:

  欧元区十七国财长经过上周末连续两天的讨论,决定推动更严格的预算规则,对财政挥霍的政府祭出惩处,但未决定是否继续纾困希腊,也明言不需推出更多的振兴经济方案。全球金融市场可能会因缺乏积极性方案而再次波动,或寄希望于本周登场的多场国际政策协调会议;但随着时间推移的蓄积,危机能量濒临破表,欧债危机已进入摊牌时刻,10月将是关键。

  始于2009年末的希腊预算赤字飙高问题,没有多少人预料到会在欧元区卷起结合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及经济危机的多重危机。这场危机是怎么形成的?简言之,就跟所有的金融危机不能以拖待变一样,是一连串政策的误判、拖延所致。希腊债务规模仅占欧元区的4%,要化解并不难,但欧盟并未立即伸出援手,进而波及高负债、低成长的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形成债务风暴。

  于此同时,借钱给这些国家的主要债权人——欧洲银行业也面临压力。市场是动态的,欧债危机出现,债权人面临拿不回贷款的损失风险,促使投资人远离欧洲、存款人领出存款转存他地,当愈来愈多的人这么做(最严重的情况是挤兑),欧洲银行业就同时面临融资断粮、存款抽离的困境,形成系统性的流动性不足,银行危机就出现了。银行资金不足,代表的是放款等业务能力受限,金融活水不足,经济成长就不易,还债更困难,逐步形成经济危机。层层危机的迭迭加压,凸显出欧元区拿出综合解决方案的迫切性。

  目前市场期待欧元区能够平息当下的乱局,并进行长期性改革,但因多重危机并发,具体作法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应继续纾困,有人主张先救银行,提议让希腊债务重组者亦不在少数,更希望宽松货币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再次出笼;惟无论何者,最重要的还是欧洲领导人能拿出化解危机的政治决心。不过,从欧元区财长会议的结论,虽在财政纪律上达成共识,也强调对银行系统性危机的重视,但仍然没有提出让市场宽心的方案。

  尽管如此,摊牌时刻也不远了。首先,希腊政府已表明,十月就没有钱了,如果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IMF)第一轮纾困中的80亿欧元资金未到位,希腊无钱可还,势必违约,届时就会明朗化。事实上,欧盟及IMF正在评估希腊的还款能力及财政紧缩承诺,由于初步数据都显示不符预期,使得这笔款项的拨付仍存有不确定性,因此欧元区财长会议决定延至十月是中性的,既未否定也未肯定,一切留待下月再议。

  其次,攸关欧元区纾困能力的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FSF)扩大方案,须在本月底前通过区内各国议会的批准;如果没有通过或出现其它变量,代表欧元区的纾困能力仅止于现况,也将影响欧盟因应危机方式的选项。因此,可能也要等这项方案确定才好决定下一步。

  此外,本周因应欧债危机的国际多边政策协调会议也不少,例如美、法、英、日领导人订周三会晤,世界银行和IMF也要开会;还有新兴经济体代表的金砖五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及南非)将集会,预订讨论运用外汇存底支持欧债国的方案,尽管市场不看好,其过程仍具参考性;周二起美国联准会将讨论是否推出新的刺激经济政策,也对欧洲货币政策具启示作用。

  目前整个危机最核心的忧虑,仍是希腊一旦违约,会否导致欧元区解体,其将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任谁都难以想象。不可讳言,如果欧债危机持续恶化,欧元区确有可能解体,但其可能性微乎其微。首先,希腊债务违约后可能退出欧元区,但不一定代表解体,因为它仍可能在不引起连锁效应下有序退出,尽管难度很高;再者,欧元区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产物,虽有缺陷,但仍符合成员国的长远利益;第三,欧洲的总体公共债务占其生产毛额的84%,财政赤字仅占6%,这样的政治决心最重要。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丁文蕾】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