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港刊:中国应向国际组织输送更多人员 增强话语权

2011年09月21日 11: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9月21日电 香港《紫荆》杂志8月号刊文说,中国要在国际组织中增加话语权,除了要走“上层路线”,还需要走“基层路线”,只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国际组织中担任各个级别的职务,负责具体运作,中国才能真正掌握国际组织游戏规则,增加话语权和影响力。

  文章摘编如下: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各国联系的日益密切,国际组织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各国也越来越重视以国际组织为平台的多边外交。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要想提升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近年来,中国日益通过国际组织来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朱民被任命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担任该重要职务的中国人。而在此之前,已有包括香港的陈冯富珍等中国人在国际机构和组织中担任重要职位。

  国际组织对中国倚重增加

  7月1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新总裁拉加德提名朱民担任副总裁。该职位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新增设的第四个副总裁。这是继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担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后,又一位中国人担任世界主要经济金融机构的高级领导职务。长期以来,该组织的总裁由欧洲人把持,而世界银行的行长则由美国人担任,形成了美欧控制世界两大金融机构的传统格局。中国人分别担任该两大国际金融机构的副手,体现了中国在两大金融机构的地位和影响力大大提升,也凸显了中国在国际机构尤其是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大大提升。

  中国人出任国际金融机构要职也说明,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面前,国际金融机构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支持和帮助。正如拉加德所指出的,朱民担任副总裁,有助于IMF管理层一道迎接全球成员国未来面临的挑战,并增强基金组织对亚洲和新兴市场的了解。中国人担任国际金融机构高管的同时,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投票权份额也不断提高。  

    发达国家通过让中国人担任更多国际金融高官和转让部分投票份额达到拉拢中国,是基于希望中国为国际金融机构的重生伸出援助之手的目的。对于中国而言,这却有利于中国不断熟悉国际机构运作规则,提升自身在国际机构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在变动的国际金融机构中增强规则塑造权和制定权,推动国际金融机构向公正公平方向改革,为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创造更好的外部金融经济环境,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利益。

  高管行列不乏中国面孔

  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提升并不仅仅表现在经济金融领域,可以说正呈现向多领域、全方位延伸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担任各种类型国际组织的高级职位,中国面孔开始出现在各种国际机构中。中国在诸如科技、卫生、妇女、环境、粮食等各领域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都在不断提升。

  除了参与联合国以及国家间的国际组织,中国人也开始向各种技术型和专业型国际组织进军。以中国科技界为例,中国科协2008年实施“国际科技组织事务专项”,支持中国专家积极参加国际组织活动以来,中国科技人员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日趋频繁,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稳步提高。截至今年5月,中国科协代表中国科技界加入240余个民间国际科技组织,推荐317位科学家担任民间国际科技组织各类职务。

  在国际机构中的规则制定权方面,中国也在积极努力以增加这些机构的代表性、公正性,体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如2010年11月25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塑料技术委员会秘书处首次落户中国成都,这也是中国化工行业第一个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中国争取塑料行业国际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具有战略意义。

  同样在2010年,中国独立信用评级机构——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首次发表了50个国家的信用等级,打破了国际信用等级评估长期由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普和惠誉垄断的不合理格局,发出了基于中国角度的国际信用评级的新标准和新规则。

  作为提升中国在国际组织中影响力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中国开始承办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和多边会议,主动倡议成立新的国际和地区组织。一些国际和地区组织的总部也选择落户中国。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了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大大检阅了中国举办大型国际组织会议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中国作为国际组织和多边会议举办地的吸引力。此外,中国还举办了每年一次的亚洲博鳌论坛,其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在中国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逐步与欧洲的冬季达沃斯论坛并列。2010年中国又成功举办了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可以说重大国际组织会议和大型多边活动越来越愿意选择在中国举办。中国通过举办各种大型多边会议,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而且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现在,由于各种国际组织和多边会议纷纷要求在中国举办,以致于中国政府不再担心没有多边会议在中国举办,反而担心国际组织和多边会议越来越多,越来越泛滥。因而,去年中国中央政府专门下文,要求精简国际和多边会议规模和次数。

  中国籍国际职员数目偏少

  但也必须认识到,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重要国际机构中担任高官,中国在国际机构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但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实力相比,中国还远远没有在现今重要的国际机构中具有决定性影响力,中国提升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无论是在世行还是IMF中投票份额的提高仅仅是一小步,是一个开始而已,只是中国经济实力的部分反映,而不是全部反映。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投票份额的提高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世行和IMF决策权仍然掌握在美欧手中的现状。美欧分别担任世行和IMF行长和总裁的传统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美欧仍然对这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具有否决权。中国人目前担任的多数都是重要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副手,很少有一把手,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依然不够,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

  虽然中国人开始担任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和其它国际组织的重要岗位,但这仍然是凤毛麟角。媒体的大肆炒作和中国国民的兴高采烈,恰恰说明了中国人在国际组织中任高官的稀缺,同时也不乏西方舆论借此制造中国已经在国际机构中获得重要话语权的舆论,以此让中国承担超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且这些高管多数都是中国政府推荐并经有关国际机构认可的“政治性任命”,属于临时性的政府借调,具有不可持续性。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国人通过公开竞争选拔在各种重要国际机构中长期任职的国际职员相对较少,不仅远远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甚至无法与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国等其它发展中国家相比,而且与中国在国际机构中分担的费用和承担的义务相比也严重不对称。以世界粮食计划署为例,在全球有4,000多国际职员,虽然何昌垂被任命为该组织的副总干事,但该组织中的中国籍专职职员屈指可数,不超过两位数。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国内还没有形成向国际机构输送专职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和人才保障机制。要想在国际组织任职,既要了解中国政府运作,熟悉中国国情,也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熟悉外交事务。虽然中国每年有大量的语言类学生毕业,但这些学生由于缺乏实际的外交锻炼,不了解国际规则和运作,因此很难竞争上国际组织的职员招聘。

  此外,中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国内政府部门与国际机构任职之间的双向交流机制,这就大大制约了中国人在国际机构中担任职员的积极性。笔者在与多个国际机构的官员接触时,他们都发出了很大的感慨,他们特别希望中国政府人员到其机构中任职,但因为国内机制问题,很少有政府部门的人员愿意“跳槽”到国际机构任职。

  中国在国际组织中任职不仅要走上层路线,更要注意走基层路线。只有让更多的中国人到国际组织中任职,掌握游戏规则,负责具体运作,才能真正从实质上提高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钟理)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丁文蕾】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