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联合早报:欧元区已到抉择时刻

2011年09月26日 14: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9月26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26日刊文说,解决欧元区深层次缺陷的工作不可以无限期推迟。借用一句金融界的话来说,欧元“太大不能倒”。越早作出决定越好,这样欧元区才能控制局势而不是受制于局势。

  文章摘编如下:

  德国反对推出欧元债券、扩大欧元区援助基金及建立完整经济治理体系的原因是透明和容易理解的。但这些理由是正确的吗?

  德国人担心这样的措施会导致国内借贷成本上扬,并造成流向穷国的直接或间接财政转移。此外,对纾缓过度负债国恢复公共财政秩序压力的道德风险,他们也发出了警告。第三,他们还抬出建立模拟“财政联盟”的条例和程序,在同协议相关课题和宪政上的困难。最后,将欧洲统一起来共同前进,以便将过度负债国的无可避免主权侵犯合理化的需要,最终也可能会让德国的主权受到侵犯。

  推行财政联盟遏止银行情况恶化

  另一方面,拒绝接受日渐一致的观点——财政联盟是解决债务危机的关键——将使欧元区和德国面临重大风险。坚持不彻底的折中政策,将让市场变得更不耐烦,也会激起日益虎视眈眈的投机袭击,不光疲软的外围国家要遭殃,核心的AAA评级国家如法国,最终还有德国也是目标——它们的银行都持有大量的外围国家债务。

  其实,银行情况恶化正成为欧元区复苏和稳定的主要威胁。此外,一旦发生主权违约,援助银行的成本可能会远高于发行欧元债券,或建立合理的转移支付机制。投资者需要获得保证:偿债费用受到控制;债务规模和赤字上限被严密监控,以便把违约风险减到最小,并加强银行为可持续增长奠定基础的能力。

  实际上,当前浮现的欧元区可持续性的系统性风险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系统性风险造成了对过度负债国偿债能力的质疑,这意味着这些国家整合财政并推进改革的努力并不会让财政状况有所改善,而财政状况的改善是克服危机、促进复苏的关键。结果,财政整合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从而导致新一轮投机袭击。

  此外,从更广泛的角度看,欧洲南部外围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动荡将造成地缘政治风险。欧元区内部出现大规模与违约相关的危机,会加剧这一风险。违约相关的危机可能无法被控制,而且会造成类似雷曼兄弟的连锁反应,危害整个欧元区。

  欧元区的困境及所提出解决方案的好处和坏处,可以无止境地争论下去。比如,你可以说,欧元债券能让欧元区成员国把财政实力拧成一股绳;同时,若能增强欧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吸引力,就能降低借贷成本,使AAA级国家不至于背上过重负担。法律问题也可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办法是把欧元债券设计成包括信用担保、偿还优先顺序、并规定特定的税收来源为担保。

  与此同时,限制道德风险的方案将把欧元债券规模限制在GDP的60%内——即欧元区目前为成员国设定的公债上限。一个更重要的约束是为在财政上挥霍无度的成员国设立更为严格的纪律机制,作为进一步强化的制度框架的一部分。

  政治问题vs银行脆弱性

  政治问题——不管如何解决——应该与欧洲银行的脆弱性问题相权衡。如今,德国银行是主要发达经济体中杠杆率最高的。在危机之初,希腊、葡萄牙、爱尔兰、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所有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的贷款,有近三分之一是德国银行借出的。只要欧元区的系统性风险得不到解决,就有可能出现主权违约的情况,这将导致援助银行的计划不断扩大,造成不可接受的代价。

  从短期看,要控制可能出现的主权违约所造成的成本,泛欧洲的银行资本重整是关键。然而,解决欧元区深层次缺陷的工作不可以无限期推迟。身处如此不确定的环境,过度负债国的财政整合大致上仍在有序进行已是一种成就,但欧洲央行继续实行债券购买和流动性支持只是权宜之计。

  僵局是无可避免的,因此拖延时间不能解决问题。相比之下,欧元债券、健全的债务机制、强化欧洲央行权力让它扮演最后贷款人角色及有力的经济治理多管齐下,却可以发挥作用。从长期看,在资本、生产和劳动力市场上的彻底改革也是必要的,并辅之以在欧洲层面上的更积极、更一致的投资战略,以提振竞争力和恢复增长。

  欧洲竞争力并不止全球这个层面。欧元区内部存在巨大的差异,核心国和外围国之间的结构性贸易失衡就是明证,这也是此次债务危机的核心。决定欧元区凝聚力和未来增长的关键因素,是通过补贴和贷款建立一个框架,以便让投资资本流向穷国,缩减竞争力上的差距。

  借用一句金融界的话来说,欧元“太大不能倒”。越早作出决定越好,这样欧元区才能控制局势而不是受制于局势。(亚努斯•帕潘托尼欧)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丁文蕾】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