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漫话京剧

2011年10月09日 17:35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京剧从初创至今已有二百三十年历史了。京剧是民族艺术,它本身就是从地方小剧种融合发展而来的,它的行头包括身上穿的、头上戴的、台上摆的,都不是华夏汉民族所固有的,连伴奏的京胡也是由胡琴演变而来的,其源头不在中原而在西域。

  在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文化的交织和碰撞中,在迅速发展变化的时代里,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实际上是一个互联网络的世界,一个不断合成的世界。综合,是一种时尚;单纯,已成为历史。

  在京剧界一直流行“京派”与“海派”之说。简单而言,“京派”代表着经宫廷文化打磨出来的华丽与正统,“海派”则有些出其不意,剑走偏锋的味道。实则“京派”、“海派”之别,只是因不同地域文化而孕育出风格的不同。我无意于“京派”、“海派”之分,只要我喜欢的,就看就听。

  欣赏京剧不仅看演员用戏曲身段、步伐演戏,听演员用生旦净末丑的声腔和流派唱戏;也得听听它的乐队伴奏,就是擂鼓、击板虽说只是“配乐”,但也是戏中的节奏,也要用得准确,它毕竟不仅仅是衬托,也不是凑个声响而已,它更是剧情的延伸、人物内心世界的外露。大锣大鼓,吵吵闹闹,其实是中国人的世界。

  以前擂鼓、击板者及其它乐队人员不必靠近观众席,而是坐在舞台右侧,一如戏曲中的“文武场”,清一色的长衫打扮,将台上台下的距离分割。

  我文戏武戏都看,旦角生角并赏。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须生不必说了,如梅兰芳的《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女起解》、《宇宙锋》,程砚秋的《春闺梦》、《文姬归汉》、《锁麟囊》,马连良的《借东风》,周信芳的《追韩信》、《四进士》,等等,等等,梅、程两位大师的戏份,不少是如梦似幻,美好中见悲凉,无疑是属于Sentimentalism(伤感主义)的。唯其伤感、凄凉,令人有回肠百转、不胜其情之感。程派再传弟子李佩红饰演的《春闺梦》的女主角,那程派唱腔的幽深婉转,上下翻飞的水袖功,如飞的圆场功,全在李佩红一个人一台戏中。

  小李的程派戏,唱是程派的凄幽婉转,却自有一身如兰的清雅;她的身段,得益于刀马旦的功底,急时如狂草大写意,却不失内在的韵律之美;举手投足又如细意工笔,描画的是女性的端庄、静美、柔娜、妩媚和舞台的雕塑之美,绝色佳人,令人不能移目。最为叹赏的是累身更累心的《文姬归汉》,程大师艺高胆大,全剧六大段高难度的唱段,一唱到底,而又气闲神定,若无其事。据戏迷说,每演此剧票价要高出平日一倍,还是一票难求。至今熟悉《文姬归汉》的人不太多了,当年看过此剧的人也不太多了。

  京剧旦角中,赵燕侠也是一绝。赵燕侠自幼跟父亲学戏,六岁登台,文武双全。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京剧院,和当年的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组成五大头牌。赵燕侠自成一派,最大的特点是吐字清晰,不用看字幕,坐在剧最后一排的观众依然能听清楚她的唱词。当年她演现代戏《沙家浜》中阿庆嫂一角,被唱昆曲的洪雪飞顶替。原因是她得罪过江青,从此日子就难过起来。

  一个著名演员的黄金岁月就这样被耽搁了。年近六十岁的时候,在北京的舞台上仍然能看到她,其台风、做派、唱功轻松自如,毫不减色,但却不是人人都学得来。暮年的赵燕侠波澜不惊,这是从风浪里走过来的从容与淡定,也不是人人都学得来的。

  汪曾祺写过马、谭、张、裘、赵的文章,说赵燕侠腿功极好,“文革”期间,赵和汪被关在一个“牛棚”里,“棚”在一座小楼上,只放得下一张长桌,几把椅子,所有人只能围桌而坐,里面的人要出去,外面的人就得站起来让路。汪曾祺坐在赵燕侠里面,要出去,说了声“劳驾”,请她让一让,这位赵老板(旧时演艺圈中称名角为“老板”)没有站起来,“腾”地一下把一条腿抬过了头顶,一声“请”,让汪曾祺过去了。赵燕侠还真有点巾帼中的燕赵侠气!

  名角的武生戏的唱念做打也一样风采动人,可看可听,可圈可点。如有“江南活武松”之誉的盖叫天(原名张英杰)。二○○八年是他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化部和浙江省文化厅都举行了一些纪念活动。上海电视台还播了一档专题片,上下两集,珍贵的镜头来自应云卫拍摄的京剧电影《武松》片段。盖叫天的《水浒戏》还有《狮子楼》、《十字坡》等。他的艺术追求是执着的,识字不多,琴棋书画都件件拿得起,画马尤其出神入化。他还特别善于借鉴大自然的形态而揣摹角色的一招一式。他的墓亭上有陈毅撰、沙孟海书的联:“冀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

  前些年,京剧大师李少春之子李宝春从台北来北京,带着整理改编的“新老戏”,请来梅花大奖唯一获得者尚长荣助演曹操。据说这几场戏一票难求,全京城的名角都赶来捧场。李宝春把传统戏的《捉放曹》、《夜宿》、《白门楼黯别》合成《陈宫与曹操》,谓之“新老戏”。传统的骨架,浓缩了精华,精简了过场和换场的处理,更适合现代意义的剧场演出。

  当年李少春的风采,可以从京剧电影《野猪林》领略一招一式,同时会从观后慨叹八十万禁军教头林武师的分量,后人演来无一能及。发配后看管草料场的林大英雄,少年子弟江湖老,仍气势仍在。“大雪飘,扑人面”的一段唱,有老生般的苍凉之韵,有人物境遇的映照,任何时候听,肝肠激荡,勾出人心底最深的忧思。

  到了二十一世纪,京剧的小剧场应运而兴,成为时尚(其实电影也是如此)。京剧是一种非流行的古典艺术。小剧场和京剧的结合无疑成了一种很具新鲜感的艺术形式。

  小剧场京剧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近距离的欣赏,几个演员加上乐队成员组成了一台戏。灯光一打,纱幕后的乐队便起到了群众演员场上应和的作用。

  坐在小剧场里,一切表演近在眼前:吹胡子瞪眼,水袖挥舞的力度,旦角抹眼泪的哀怨柔姿,大胆又含蓄的调情,演员的呼吸,甚至演员脸上的汗珠都像放大了般真真切切,有专家总结说:“小剧场京剧可说是京剧艺术的放大镜。”

  直白的说,小剧场是想从看小剧场话剧的青年观众中“夺”来一部分传统京剧观众。这些欣赏过小剧场京剧的青年观众,初看到别种样式的一出有唱念、舞蹈、音乐等结合的表演形式的传统京剧,确实是一种新鲜的享受。他们看到戏曲一桌两意的写意,一小块空间里人物复杂的情感纠葛;他们体会到戏曲的表演艺术有别于影视和话剧的表演,他们还知道作曲家为了小剧场演出而专门对音乐进行了新的尝试,除了西皮二黄外,介乎曲牌体和板腔体的“吹腔”听来也很悦耳。

  看来,小剧场替代大剧场(除了极少数特殊情况)已是不可逆转的大势,岂止是传统京剧的演出?

  (摘自香港《大公报》 文/魏泉琪)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