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澳报:河南省委书记倡取消“农民工”称呼引关注

2011年12月23日 11: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图:2011年2月9日,一旅客身背婴儿从北京西站出站。春节过后,大批农民工将返回北京。 中新社记者 苏丹 摄  

  中新网12月23日电 《澳门日报》23日发表社论说,在每年一次与社会科学界专家的座谈会上,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认为,“农民工”这个称呼带有歧视性,他呼吁取消这个称呼。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怪称呢?卢展工一针见血指出,“户籍制度是始作俑者,只要农民头上戴着‘农村户籍’的头衔,不管在哪里都是被称作农民。”

  文章摘编如下:

  在每年一次与社会科学界专家的座谈会上,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认为,“农民工”这个称呼带有歧视性,他呼吁取消这个称呼。由一位省委书记提出此一论题,无疑加重了其份量。卢展工的有关谈话,使中国这个拥有逾两亿人的庞大群体又一次进入国人视线的焦点。

  卢展工指“农民工”称呼带有歧视性的根据是,“工、农、商、学、兵,是以职业来划分的。在这五个职业当中,哪有一出生就是工人的?哪有一出生就是商人的?唯独农民,一出生就是农民,以后不管干什么,只要是农村户籍就都是‘农民’。”卢展工还说,“农民当了工人还称其为‘农民工’,工人就是工人,农民就是农民,怎么是农民工人?农民工这个称呼,是对农民的极大不公。”

  卢展工说,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应该跟上了,河南是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务工者居多,取消农民工这个称呼,河南要带头。看来,这位省委书记难以接受这种称谓存在下去。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怪称呢?卢展工一针见血指出,“户籍制度是始作俑者,只要农民头上戴着‘农村户籍’的头衔,不管在哪里都是被称作农民。”那么,用什么名称代替“农民工”才恰当呢?又或者如何才可消除产生“农民工”名称的基础呢?确实值得思考。

  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改革开放前称为“民工”和“外来工”(外来务工人员的简称)。早期民工工作时离土不离乡或短期离乡;“农民工”这个称谓,是在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民工进城后才出现的,他们的特点是长期在城里工作。“外来工”带有地方色彩,是打工地的居民对他们的称呼。无论哪种称谓,都带有过渡性质,很难准确代表他们的身份。

  户籍制是产生农民工称谓的基础,只要仍存在农村户籍与城市户籍之分,就仍会有“农民工”之称。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大多从事体力劳动,工作和生活条件较差,权利保障不足,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农民工拥有“农民”和“工人”两种“职业”身份,长期在城乡之间奔波流动,从1978年至今,时间达30多年,人数达2亿多,这是需要改变的不正常的现象。农民工群体为改革开放、城市建设作出了牺牲与贡献,也应该分享到相应的成果与待遇,包括改革城市户籍制度,有序地接纳他们落户城市。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为改革户籍制度、吸纳农民工转户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一些城市已开始有关试验,收到一定效果。重庆据报做得不错,农民工转户进行得非常和谐,转户既促进了农民工的待遇改善,又促进了重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乡和谐一体化。重庆市长黄奇帆自豪地说,“重庆农民工转户的实践,可作为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借鉴与示范,这是当然的。”他说,城市化的进程,是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过程,不能过几十年不需要这些农民了,就把他们遣散回家,这样的城市化进程是不健康、不正常的,违反国际惯例原则,违反市场原则,也违反公平正义的原则。

  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只达50%左右,中国农民工城市化进程至少可持续30年。这个过程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与扩大内需的强大动力。可以预见,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与农民工大量地转为城市人口,农民工这个别扭的称呼也会逐渐退出历史。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丁文蕾】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