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湾电影《赛德克·巴莱》

2012年08月22日 16:04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参与互动(0)

  由台湾著名导演魏德圣执导的影片《赛德克.巴莱》,是一部真正的台湾好电影。它在第四十八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上,一举夺得“最佳影片”等六项大奖。然而大陆观众由于事先对其不够了解,光见片名就一头雾水,因此大陆各影院上座景况并不很理想。当大家知道该片很值得观赏,就去购买DVD,一看果然好。

  先说片名:“赛德克.巴莱”是台湾原住民(高山族)赛德克语“seeddiq bale”的译音词句。“赛德克”有“人、别人、众人、人类”之意,“巴莱”是“真的、真正的”,因此全词直译就是“真正的人”,常用于称赞有作为的人。说它是一部真正的台湾电影,不只指它是台湾出品,更是指它鲜有的真实地反映台湾原住民即高山族几个族群的一段重要史实及其民俗风情。台湾高山族同胞与汉族同胞长期互帮互利共同开发了台湾,并共同不断地同外国侵略者作斗争,作出重要贡献;但长期以来,文艺作品专门以高山族生活为题材的极少,电影尤甚,这回是个突破。

  台币有一种二十元的硬币,其正中是莫那.鲁道的头像,他在台湾被视为抗日英雄。而影片《赛德克.巴莱》的主角正是莫那.鲁道,故事讲的就是以他为首掀起的原住民抗日雾社起义的真实历史。雾社是地名,在今台湾省的地图上已更名为仁爱,地处台中以东山地中,为台湾本岛中部横断山道要冲,是高山族著名村社。据史载:一九三○年十月二十七日,台中县雾社地方高山族人民,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血腥统治而掀起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起义战士消灭日本军警百余人,将雾社地区占领三天,后又转入深山继续战斗;日本殖民当局调集驻台陆空军和大批武装警察残酷镇压,施放毒气,起义战士全部壮烈牺牲(整个事件中原住民死亡六百一十一人,日本人死亡一百六十二人)。台湾光复后,一九五三年官方在雾社樱台立碑,并且每年举办纪念活动。雾社起义也被列入民族抗日史诗之中。

  《赛德克.巴莱》就以几乎纪实的手法演绎雾社起义浴血抗日的历史。但这次起义抗日既不同于一八九五年日本从清王朝手中占据台湾初期的原住民的反抗,更不同于抗日战争期间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日斗争。影片忠于当时的史实,雾社的赛德克人因“敬酒风波”而殴打了日警,深恐日警报复,于是激起新仇旧恨,在头目莫那.鲁道的带领下举行声势浩大的起义,对日本人进行大“出草”(割取人头);失败后莫那.鲁道饮弹自杀。

  与别的抗日题材影片最大不同的是,该片忠实地展示了台湾原住民即高山族的文化,而这些正是汉族民众特别是台湾西边各族民众所缺乏了解的,因而感到十分新奇。影片所揭示的几大矛盾:原住民和日本人“文明与野蛮”的冲突,原住民内部自身“身份认同”的冲突等等,其中“野蛮”更引人深思。导演魏德圣直言,原住民的文化虽然“野蛮”,但值得骄傲:“这个民族认为,死亡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至今为止,他们都不认为死亡是一个可怕的事情。”因此影片让赛德克人最后走上“彩虹桥”得以回归祖灵,用一种浪漫手法,对赛德克人进行了一次心灵探索。

  (摘自香港《大公报》 文/余仁杰)

【编辑:程涛】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