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联合早报:是谁在绑架中日关系?

2012年08月31日 14: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视频:日本欲于9月实现钓鱼岛国有化  来源:中央电视台

  中新网8月31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30日刊文说,在钓鱼岛问题上,所谓民间“舆论”比官方还要强硬,“官方左右为难”论等,其实都是日方放出的烟幕或者是舆论诱导的结果。说得透彻一些,野田与其说是迫于在野党或“舆论”的压力,不得不采取日益强硬的政策与措施,不如说东京是按照原定的剧本,有条理地出牌。

  文章摘编如下:

  今年8月是日本战败67周年。与小泉时代相比较,民主党野田佳彦政权与周边两个大国中国和韩国这回冲突的重点,不在靖国神社等历史观摩擦,而是集中于领土纠纷的问题上。

  是谁在绑架中日关系?

  最近一系列事件是2010年撞船风波的延续与发展。特别是结合今年4月石原慎太郎选择在华盛顿提倡“购岛论”到日相野田在7月7日表示有意将之“国有化”的动向来看,日本的目的和上回一样,无非是要向国内外宣示其主权及对诸岛“有效的控制”;所不同的是,这回的宣传力度要比上回来得更为猛烈和有计划性。

  针对石原的“购岛论”,较早时有部分论者将之限定为“一小撮右翼”的孤立言行,并发出别让一小撮右翼绑架中日关系的呼吁,但事实说明,地方政府首脑石原与首相野田与其说是一个在“攻”,一个在“守”,不如说两者是在一唱一和。石原说,因为国家不出面管,所以东京都只好插手购岛。野田则表示:这件事由不得东京都操心,中央政府已有将之“国有化”的打算。足见两者是你呼我应,堪称合作无间。

  不仅如此,就连那自我标榜自由派,对石原诸多偏激言行似乎颇有微言的《朝日新闻》,也迫不及待地挺身助阵,在其社论中表示:从长远来看,国有化对中日两国都是好的。

  日式舆论诱导惯用手法

了解了日本上述“官(中央)官(地方)”与“官民(媒体)”在领土问题上相互呼应的舆论造势或舆论诱导,人们对于接下来日本中央政府是否批准石原慎太郎等人登岛,或者更早之前响应东京都捐款购岛的数目有多少,捐款运动是否成功等话题,大可不必花太多心思去关注与推测。因为,这原本就是日本式调动舆情或舆论诱导惯用的方式与手法。

  就以这次日本当局逮捕香港保钓人士24小时后又立即放人的行为来说,如果就此轻易得出野田态度“软弱”的结论,并对日本国内的“舆论压力”信以为真,以为野田将得为此付出极大的政治代价,显然是对日本政治的错误判断和解读。

  个中真正原因,也许不是我们局外人所能知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东京当局在还未做好和北京全面冲突的准备工作(包括取得白宫的支持或默许)之前,采取较为稳健的态度,以“国内法”拘留和驱逐保钓人士出境,仍然不失为东京的一项应对佳策。

  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小撮右翼绑架中日关系”论固然不可取,所谓民间“舆论”比官方还要强硬,或者“民间反中或厌中感情高涨”论,乃至“官方左右为难”论等,其实都是日方放出的烟幕或者是舆论诱导的结果。说得透彻一些,野田与其说是迫于在野党或“舆论”的压力,不得不采取日益强硬的政策与措施,不如说东京是按照原定的剧本,有条理地出牌。

  刺探北京底线与应对智慧

  至于日方之公开声称中日之间没有领土纷争,更是在前年撞船风波前夕,白宫公开表态,声称“施政权在东京手中的钓鱼岛,也在美日共同防卫的涵盖范围”以后的事。

  在获得美国表态支持的背景下,日本某些鹰派人士试图摆脱原有保守渐进的策略,而采取冒进的政策。特别是对于随时都面临被迫下野的野田政权来说,此举不仅可以转移国民对其消费税等政策不满的视线和捞取政治资本。

  综上,可以发现最近东海领土纷争与矛盾的加剧,既与日本某些政治家为捞取政治资本有关,也与美国回归亚洲的战略及其表态支持日本不无关系。

  与此同时,还与东京对北京政局的判断有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试探或刺探北京在领土问题上所能容忍的底线及其危机管理的能力与智慧,也是东京近来频频出重手的原因所在。(卓南生:新加坡旅华学者、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日本龙谷大学名誉教授)

【编辑:丁文蕾】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