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港媒:两岸都需发挥智慧 解决两岸关系难题

2013年04月18日 11: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4月18日电 香港《大公报》18日刊文指出,两岸关系进入了“深水区”,过去未涉及的“难题”逐步显现,在经济交流渐入佳境之后,两岸政治对话自然成为绕不开的话题。只要双方以“中国人”的亲缘,以“一家人”情怀,互相礼让和妥协,及时解决两岸关系中种种难题,才可力推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跨越。

  文章摘编如下:

  据媒体报道,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16日表示,当局的目标是建立和平发展两岸关系所需要的互信,深信透过这种堆积木的做法,是追求台海永久和平的唯一途径。去年9月7日,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举行了“胡连会”,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面时提出,两岸不妨以“堆积木”方式来推动和平协议、建立政治互信,或可由学术界和智库等单位来召开和平论坛,大家集思广益,为和平、为发展、为互信创造积极条件。

  不久前上演的“习萧会”,受到包括台湾在内的广泛关注,甚至民进党也掀起了对两岸政策的反思。其实,两岸交流从经济走向文化、政治已成为大势所趋,而且经中有政、政中有经本是一体两面,马英九当局理应顺势而为,既“肯取势”,亦“能谋势”,切实把握历史机遇,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

  从“先经”走向“后政”

  其实,近年来两岸关系正是走过了一条渐进式发展之路。以经济交流为例,2001年至2011年11月,两岸贸易总额由323.4亿美元增至1465.3亿美元,2012年两岸贸易额更是达到史无前例的1689亿美元。而2010年与2005年相比,两岸贸易总额及大陆对台进出口,则分别增长59%,55%及79%。2005年以来,两岸还历史性地完成18项经济协议的签署。

  不仅如此,最近五年来,两岸签署18项协议,实现两岸直接、双向、全面正常化的经贸关系。2010年6月,两岸签署ECFA,迈向制度化经济合作;2013年2月,两岸实现新台币与人民币直通,货币清算机制正式上路。可以说,两岸关系发展的步伐稳健而有力。

  在经济交流渐入佳境之后,两岸政治对话自然成为绕不开的话题。说到底,两岸关系是两岸双方的事,同时,两岸关系也不只是“做做生意”而已。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马英九亦声称“已经把两岸和平协议的想法放进‘黄金十年’的规划中”。

  从“先易”走向“后难”

  在两岸经济交流如火如荼之时,政治和文化交流必然是非得碰触的议题,也是两岸深化交流的应有之义。

  对于两岸的政治议题谈判,国台办前主任王毅在阐述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有关“探讨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时明确指出,合情,就是照顾彼此关切,不搞强加于人;合理,就是恪守法理基础,不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至于如何具体推进两岸协商,需要集中两岸政治家、学者和民众的智慧,勇于探索,而不囿于条条框框,更不能充当“驼鸟”。

  而从文化议题看,文创产业交流、艺术团体互访等“经济基础”议题已先行一步,2012年两岸文化交流达2045起9573次。2005年,胡锦涛在会见连战时说:“只要是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人,一切问题都好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习萧会”上也说“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两岸同胞一家人”。从历史和现实看,两岸“同为中国人”“同为中华民族”完全可以成为文化认同议题。而且事实上,即便在日本占领时期,台湾地区传统儒学文人仍然发起汉学运动,成立诗社文社维系汉学,设立书房教授汉文化,开办书局保存汉文化。这些年来,两岸文脉一直相连,李敖、柏杨等台湾作家的书一直在大陆畅销,大陆一些名家的书也在台湾大量出版发行,甚至笔者作为大陆不知名的学者,也从1994年起,先后在台湾出版了多本著说。

  目前,两岸关系进入了“深水区”,过去未涉及的“难题”逐步显现,对此,两岸都需要发挥政治智慧,以“中国人”的亲缘和智慧,互相理解、谅解;以“一家人”的情感与胸怀,互相礼让和妥协,及时解决两岸关系中种种难题,力推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跨越。

  (苏虹,复旦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博士;何溢诚,国民党中委,复旦大学台籍博士生)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