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华媒关注雅安地震:政府反应从容 民间需有秩序

2013年04月22日 10: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4月21日,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城里塔吊正对倒塌的电线杆实施抢险救援,左面商业楼的时钟定格在8时2分。据四川省民政厅4月21日17时统计,四川雅安、成都、眉山、自贡、德阳、绵阳、乐山、遂宁、南充、宜宾、内江、达州、广安、资阳、甘孜、阿坝和凉山17个市州104个县150余万人因震受灾,184人死亡。中新社发 陈超 摄  


 

视频:雅安地震大救援:芦山县——最新航拍画面  来源:上海东方卫视

  中新网4月22日电 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中华大地再一次被撼动,境外华文媒体高度关注灾情进展与救援。舆论认为,在政府层面,经历了汶川等特大地震灾难之后,政府此次可以更加及时和从容全面的部署救灾;在民间层面,面对灾难则需要更有秩序。

  政府部署救灾给民众以信心

  香港《文汇报》22日刊载《雅安地震救灾反应迅速》一文,文章指出,此次地震是新一届领导班子上台之后面对的首个大的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巨大考验。中央在震后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指挥协调救援工作,各方行动有序高效,不仅体现了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而且表现更加成熟,尽管震级没有达到汶川地震的规模,但明显可以看出政府对于救灾工作更加重视,考虑更加周全。

  新加坡《联合早报》说,经历过灾难又挺过来的社会,果然是比原先更强韧与沉着。有了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的洗礼,再加上舆论界对2011年日本海啸后日本媒体职业操守的观摩,中国的救灾工作出现了更专业、冷静与自制的精神追求。至今的各种迹象也显示,中国民众对国家救助体制富有信心。

  文章还说,对于新上任一个多月的中国新领导班子来说,抗震救灾则成了一次实力的证明。今年的救灾工作在国务院体系下主导,迅速调动各种资源,处处展示出政府的作风。

  台湾《旺报》称,在灾后8个小时,空军出动各型运输机、直升机飞行10架次,地面救援部队有1000多人,救援车辆达130多辆。这反映新一届领导集体面临首个重大突发事件的统筹能力。

  民间社会面对灾难需更有秩序

  在灾难发生之后,网络上特别是微博舆论上的各方声音颇为复杂。《联合早报》称,大型天灾是一场对人类意志力的考验,是爱的展示,也是能力测试。国家的基础设施是否牢固、政府的应急力、社会总体的道德水平,包括民间社会的力量与成熟度等等,甚至媒体的专业素质,都将一览无遗。

  日本《中文导报》称,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在进步、民众更加成熟。雅安地震发生1分钟后,消息已经通过近年里蓬勃发展的社交网站——微博传播出去。从中央到地方,从军队到武警,从社会到个人,整个社会迅速行动起来,展开了一场救援与声援的全民运动。

  美国《星岛日报》22日社论指出,秩序成为救灾的重要命题。平日的秩序重要﹐救灾的秩序更重要!越是混乱之际,越是显现秩序的重要性,才能忙而不乱,达至有条不紊,这反映出平日对于秩序是否尊重的思维方式。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刊载《地震考验中国民间社会》一文,文章称,更多时候灾区救援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源自组织的得当,官方与民间的配合至关重要。无论官方媒体还是个人,都是强调非专业人士进入地震灾区的非必要性,理性的声音成为主流。

  香港《星岛日报》说,近年民间力量不断茁壮,除了捐款,内地和香港都有人自发去灾区接济,这些热心民众须确保自身安全和避免干扰抢救。政府宜协调好官方和民间的赈灾力量,以发挥最高效率。

  前车之鉴 后车之师

  香港《大公报》22日称,从长远看对地震等灾祸,还是应从惨痛及血的教训中,于事前更努力地做好防灾减灾部署。针对地震灾害,首先是要保证主要建筑有足够的抗震能力。这其实是一种投资:事前增加投入,将可由减少灾情损失而取得回报。由此得到的更多人命保全,又非以金钱所能计算者。

  文章说,今后中国在规划发展,和推动发展模式转换中,必须更多考虑纳入防灾减损概念的建设项目。这样便可对意外及非常态事故,提供了较常态化的应对框架和能力。这样的模式转换,是更有实效,和可提供了更佳的经济质素的。

  香港《明报》22日说,地震的出现无法避免,但如何应对地震的可能到来,是人类有能力处理的。内地红十字会也曾出现“富二代炫富事件”,事件势将影响民众捐款救灾的热诚。如今政府及相关团体必须对捐款及救灾物资实施最严格的管理,确保善款用在灾民手上。

  《金融时报》中文网还说,灾难来临,作为公民,我们守望相助,但是普通人能做的确实不多。除了热情和耐心,大家更应该有长线的眼光来思考,来日方长,你最终能为这个社会贡献什么?(完)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