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华媒:超越存废之争 反思北川地震遗址遭灾

2013年07月15日 12: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视频:航拍北川老县城遗址 80%建筑被淹  来源:CCTV新闻

  中新网7月15日电 美国侨报网12日刊载《超越存废之争,反思地震遗址连年遭灾》一文,文章指出,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遭劫难让人们反思是否值得花大钱来在恶劣的地形、地势、地质条件下建造地震遗址的必要性。如果当地政府对于地震的反思,仅限于利用地震去创造GDP和财政收入,眼里只有商机和政绩,这样的遗址保护其实早就失去了意义。

  文章摘编如下:

  近日,大暴雨袭击四川,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再遭劫难,全城被淹没,最高水位超过7米。人们对遗址保护产生担忧,同时,有关它的存废也成为关注点。有学者称,此举“劳民伤财”,“几亿元打水漂”。

  利用“灾难资源”搞开发要三思

  灾区政府利用“灾难资源”搞旅游开发,客观上也是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无论如何不应该头脑发热。早在汶川大地震半年祭之时,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就正式开园了。反思血与泪的深层次历史祭奠尚未开始,浅薄的遗忘却已经在新铺的红地毯上化作政绩的讲台。彼时,因为收费问题,该地震遗址公园曾引发舆论强烈质疑。第二年夏天,这里的刻字碑林就被一场暴雨之中的泥石流毁得无影无踪。

  耗资更加巨大的北川地震遗址,在连年遭灾后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北川地震遗址保护也是震后不久就提出来,原计划整个项目投资估算约为23.45亿元。当时就有评论指出,与解决民生问题相比,地震遗址博物馆应当缓建,更有声音质疑“这是一个形象工程,保持原态是最好纪念”。在质疑声中,2010年正式规划出台,项目总投资6.7亿多元。相比当初固然已经大幅削减,但对北川灾区而言仍旧不菲。

  保持原态是对震址最好的保护

  地震遗址该如何保护?这首先是一个地质科学的问题。大地震之后,地形地貌远离平衡态,在那样恶劣的地形、地势、地质条件下,地震遗址并非只要花巨资就能保护得住。最近这场暴雨,原要重点保护的地震遗址不见踪影,至少几亿人民币打了水漂,就是不尊重自然、不讲科学发展的后果。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防洪标准为两年一遇,就算再投入更多的钱,恐怕谁也不能保证屡屡被淹的地震遗址就能保存得更久。

  既然地震废墟无论采取怎样的方式终会消亡,那么保持原态,让其以自然的方式存在与消亡,谁说不是最好的处理?如果当地政府对于地震的反思,仅限于利用地震去创造GDP和财政收入,眼里只有商机和政绩,这样的遗址保护其实早就失去了意义。

  赈灾款应该花在更有价值之处

  现在,舆论热议北川地震遗址存亡,其意义就在于:这次雨季过后,是要流连过往,追加投入更多的钱去与大自然“斗争”,还是创造新生,将这些钱花到更有价值的地方?

  那么多地震遇难者亲属需要疗治身体和心灵的创伤,那么多地震孤儿和贫困儿童需要长期帮扶,那么多在地震中失去一切的家庭需要更多发展机会,还有灾难预防研究、灾后心理干预等等,都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钱。与其把钱投资到随时有可能打水漂的地震遗址,为什么不能更多用于民生改善?

  此外,打水漂的钱都是哪里来的?是纳税人的纳税,还是捐款人的捐款?如果是前者,有没有经过纳税人的同意;如果是后者,有没有违背捐款人的意愿?

  尊重自然,尊重民意,尊重科学,将地震遗址保护与现实自然条件更好地结合,将发展震后旅游与改善社会民生更好地平衡,摒弃幼稚的发展冲动,坚守科学发展的理性——这是北川地震遗址连年遭灾后,超越简单的存废之争,最需要认真反思的。(舒圣祥)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