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华媒:中华瑰宝吸引眼球 科技活化助传承

2013年07月31日 14: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展览现场。图自港媒

  中新网7月31日电 美国《星岛日报》30日刊载社论《中华瑰宝更吸睛 科技“活化”助传承》,文章称,数千年来,炎黄子孙创造的文化瑰宝不计其数。许多惊世之作早已湮灭于尘土,留存至今的文物,不少也因岁月磨砺而渐失本色。利用现代科技,通过多媒体立体影像手段,将中华文化瑰宝“活化”,或使之恢复当年丰姿,或令其化静为动、栩栩如生地展现古代风物,成为近两年来传承中华文化的一剂良方。

  文章摘编如下:

  中华文明史悠久深邃,数千年来,炎黄子孙创造的文化瑰宝不计其数。许多惊世之作早已湮灭于尘土,留存至今的文物,不少也因岁月磨砺而渐失本色。利用现代科技,通过多媒体立体影像手段,将中华文化瑰宝“活化”,或使之恢复当年丰姿,或令其化静为动、栩栩如生地展现古代风物,成为近两年来传承中华文化的一剂良方。

  在新近举行的本年度香港书展上,题为“人间净土——走进敦煌莫高窟”的展览,引得众多观众排长龙入场观看。展览最吸引人之处,在于将敦煌壁画立体数码化,令观众有如置身石窟,近距离鉴赏实物原大的壁画与佛龛影像,并能欣赏壁画中呈现的轻歌曼舞。

  敦煌石窟藏身沙漠绿洲,早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七百个洞窟中,有近五百个藏有丰富的壁画和雕塑,让后世得以管窥唐朝的灿烂文化。艺术家纷纷从 中找寻创作灵感,国画大师张大千花费三年时间临摹窟内作品;导演徐克拍摄《蜀山》时,以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为参考,掀起了香港武侠片演员“吊威压”的热潮。

  然而,敦煌石窟内的作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褪色,而且不能接受强光照射,连人体释出的水气也会影响壁画保存,因此不少洞穴被迫封闭,令当地政府在保护文物和推广文化之间,陷入两难境地,民众亦因无缘亲睹而遗憾不已。

  为化解这个矛盾,现在专家通过计算机技术,把保存最好的220号初康石窟四壁的其中一幅,“重现”于香港书展会场。消息甫出,网上订座已告爆满,现场更有观众排队超过一小时,才得以入内观赏。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华民族曾创造出不计其数的文化瑰宝,可惜留存至今的作品,不少已像敦煌壁画般渐失本来面目。有的虽原物完好,但因年代久远,且外观并不讨喜,仍令许多早已习惯现代立体影像作品带来视觉震撼的观众,产生心理距离,无心深入了解其中蕴藏的丰富的人文信息。这些价值连城的文物即便公开展览,客观上也较难达到文化传承的理想效果。

  近几年,一些历史学家与科技专才、动画设计师跨行业携手,先后将《清明上河图》、秦始皇兵马俑等珍贵文物,以多媒体立体影像的手段展现,赢得众多观众的好评。

  去年同样在香港举办的秦始皇兵马俑展览,特别设置了多媒体体验区,重现兵马俑的磅礡气势。观众不必分场就座,只需步过长廊,就可看到不断回放的画面,视觉震撼程度近乎电影。

  据不完全统计,秦俑展仅在香港一地即吸引了40万人参观,连许多少不谙事的小朋友,都被这“活动”的展览吸引,看得津津有味。

  在此之前,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展出过长达128米的巨幅视觉作品——电子动态版《清明上河图》。这一“镇馆之宝”,半年间吸引了数以千万计的中外游客欣赏,其后在香港展出,引发一票难求的轰动效应。

  当前中国文物保护及文化传承面临诸多难题,以现代多媒体技术“活化”中华文化瑰宝,不仅能使之“还原”当初的鲜亮外观,更可通过立体的时空、情景营造,融入文物所处时代的海量文化信息,令原本默默栖身于各地博物馆的珍藏,穿越古今,真实呈现出动感的历史图景。

  今届香港书展上放映的敦煌石窟短片,约十分钟长短,属小试牛刀之作。有观众兴趣盎然,亦有人认为三维效果不太清晰。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未来“活化”文物的技术会更上层楼。而无论如何,藉助科技手段“还原”历史,能够吸引观众眼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确不失为助推文化传承的新路。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