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港媒:三大问题缠绕 安倍右倾化举步维艰

2013年08月21日 10: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8月15日上午,靖国神社附近的日本武道馆按照惯例召开了全国战役者追悼仪式。日本天皇夫妇,首相安倍晋三及各党派人士,战争遗孤代表约4700人出席。安倍在致辞中没有提及日本在二战中对对亚洲各国的伤害及反省,此外,也没有提及“不战誓言”。据悉,历任首相都会在致辞中对“给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痛苦”做出反省,并提出“不战誓言”。日媒报道称安倍本次致辞与往年比“改动很大”。图为首相安倍致辞。中新社发 高越 摄  

  中新网8月21日电 香港《文汇报》21日刊载《三大问题缠绕 安倍右倾化举步维艰》一文,文章指出,日本政府总是挑衅邻国关系,邻国越反对,他就越兴奋的状态。这背后有其内政的考虑,为了得到国内的政治利益,对外强硬,惹得烽烟四起。但是对内依然无法解决民生的问题,处处碰壁的安倍已证明右倾路线损人不利己。

  文章摘编如下;

  日本面临的三大问题,右倾化严重,人口老龄化,以及债务危机。三者交叉重迭,相互制衡,像一团乱麻。安倍企图以右倾化,刺激右倾民族主义来化解内部问题,只能是饮鸩止渴。

  每年的8月15日二战日本战败日,邻国都要板着脸看看日本政要将会如何表现。今年的安倍看似表面平静,只献上祭祀费,但安倍的3名内阁,另同百多位国会议员却浩浩荡荡进入靖国神社,规模超过往年。可是最令邻国愤怒的是,安倍在战败日致辞中打破20多年传统,首次没有提及日本对邻国过往的伤害责任以及需要反省等的内容,此举被视为逃避历史责任,右倾化增强。

  右倾路上越走越快

  安倍自第二次执政以来,言行较前一次执政时期更为极端,日前回乡祭父,在先人墓前,首次以历史使命来形容修宪的决心,这也使得战败日致辞的打破传统之处,不难理解。若承认了过错,深刻地反省,修宪不是自打嘴巴?!只有把错误通通隐埋,才能堂而皇之修改宪法,改变其自卫队的性质,进而拥有远程进攻性武器并行使集体自卫权。日本在2013年度《防卫白皮书》中,更加首次提出独立强军路线,以上举动让人不得不担忧其在右倾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远。

  有人奇怪为什么日本政府总是挑衅邻国关系,邻国越反对,他就越兴奋的状态,目的何在。笔者猜想,日本对国内,也有不可不提的危机难题,需要以此刺激民心。

  老龄化问题拖垮日本

  首先是人口老龄化问题,据日本总务省最新公布的2012年度人口调查报告,去年人口总计1.28 亿,连续第二年出现负增长,人口减少量以及减少率都创下了自1950年以来的新纪录。人口负增长同时衍生的是人口结构迈向老龄化,国家青壮年龄层出现断层,生产力下降。即便现在也以高福利鼓励生育,短期内也还是要面临人口结构轻化老化的两极端,青壮年短期内要承担主要的生产生活压力,会不会还没有等年轻 一代成长起来,青壮们已经被拖垮了?

  新加坡也面临此问题,李光耀曾出书强调,老龄化将使经济失去活力,因此新加坡靠吸纳移民调整人口结构,他更指对日本前景感到悲观,认为人口骤减使日本走向平庸。但日本不认同移民做法。历史成就了日本的民族性高度统一,为了维护民族向心力,日本严格控制移民数量。希望保持日本的政治导向可以获得民众支持,修宪的目的是更好地体现出集体自卫,集体二字,在日本向来可以拉拢民心,所以人口危机无法从外部解决,也不能从外部解决。刺激民心,让人狂热的,巴西有足球,日本有修宪。试想,若大批亚洲移民在日本,修宪的说法哪能产生效应。

  不吸纳移民,只好鼓励国民生育,完善社会福利,可是,钱从哪里来?

  “安倍经济学”已走到尽头

  去年安倍高呼振兴经济得以重回政坛,并提出“安倍经济学”,事实证明已走到尽头。但近日财务省发布数据显示,日本政府的财务负债已超过1000万亿日圆。安倍在经济上的作为,还能为他的仕途带来多少支持?更甚,2013年上半年,由于日圆贬值,日本出现史上最大的贸易赤字。日圆汇率下跌,进口商品的价格迅速上升,其速度远超出口增加的速度。情况能够改善吗?难!首先还是人口问题,生产力不足,衍生人才缺乏,曾经的电子业在亚洲独领风骚,可是现在韩国的三星大行其道,日本的电子产品日渐式微。另外,增加出口不得不承认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与邻国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增加出口?

  为了得到国内的政治利益,对外强硬,惹得烽烟四起。对内无法解决民生的问题,处处碰壁的安倍已证明右倾路线损人不利己。(刘斯路 )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