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媒:正确看待量化宽松退场 规模以美国利益为准

2013年09月10日 14: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9月10日电 台湾《工商时报》10日刊发社论文章《正确看待QE退场》,文章指出,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场条件趋于成熟,美联储对QE退场的考虑,不在于做或不做,而在于如何去做。面对QE退场的情势,一方面不能奢望美国以世界大局为重,另一方面要认清这是关乎万民的“地震”。除非是无债一身轻的快乐存款人,否则各行各业与升斗小民都将成为受灾户,差别只在是否为重灾户而已。

  文章摘编如下:

  根据各项指针显示,美国不动产与汽车两大内需产业的复苏似已确立,而且就业情况也逐渐好转,使得QE退场的条件趋于成熟。美国大量印钞票、货币量化宽松的结果,导致美联储的资产负债余额,扩增为金融海啸前的3倍,此种情况势必要回归正常。因此,美联储对QE退场的考虑,不在于做或不做,而在于如何去做。

  关于QE退场,许多人很天真地认为美联储将优先考虑QE退场对全球金融与经济的冲击。事实上,QE退场对全球金融与经济的冲击,不是美联储的最优先关切,除非QE退场对全球金融与经济的冲击也危及美国的金融与经济,否则美联储会将完全以美国自身利益为唯一考虑。正如尼克松总统时的财长康纳利(John Connally)所说:“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却是你们的问题!”QE退场是许多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的梦魇,但未必是美国的问题。

  我们可以断定,QE退场是必然的,至于退场的速度及规模的大小,则是以美国利益为准。如果退场的幅度小、进度慢,这绝对不是美国仁慈,避免冲击世界金融与经济,而是怕冲击世界金融与经济后,对美国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基于以上认识,执政当局及各金融机构即须做好相对万全的准备。台湾“央行”最近利用发布8月外汇存底数字,“顺便”提出有关QE退场冲击的警告,可说恰如其份地扮好应有的角色。“央行”直接点出QE造成热钱流窜,泛滥于各个新兴市场的事实,继而委婉表示,如果QE退场是渐进的,对大环境反倒有正面效果,但若一次退场,则可能像“九级大地震”一样恐怖。

  台湾“央行”已经像气象部门一般发布“地震预告”,民众都要做好防灾准备。受到地震影响最大的当然是金融业,尤其是保险业,超过三分之一的资产投资于境外,若QE退场过猛,势将导致美国利率快速上升,使美元债券资产价格滑落,造成资产减损;假如美元也因利率上升而趋于强势,则或许可以给业者带来一些汇差益,抵销部分的资产减损。然而,比较妥适的作法,应是彻底检视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部位,尽量缩小缺口。当然,不只保险业该如此,凡是投资于利率敏感性资产的业者,都要先做防灾准备。

  至于台湾银行业者,虽然其资产主要以授信融资而非以债券投资为主,并且授信多以浮动利率计价,看似不致受到QE退场导致利率上涨的过大冲击。然而,若其授信客户在利率反转直上时无力付息,以致周转不灵,则将产生逾放或呆帐,故银行业应检视其授信资产结构与授信客户结构,并妥为因应。尤其是在资金宽松、利率低迷时,部分银行明知某些客户以短支长,但为资金去化顺畅,也配合办理,未来QE退场,若速度太猛使利率遽升,不但边际客户可能因此无力偿付,且因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甚至可能发生“骨牌效应”,这是银行业者不可不防的。

  至于制造业,尤其跨境制造业与大陆台商,允宜注意其下游客户所在之市场,是否因QE退场而发生“钱荒”问题,并注意其客户的资金周转是否仍健全无虞。事关业者在海外是否蒙受呆帐损失,尤应未雨绸缪,切勿以为QE退场只与金融业有关。只要有应收帐款的任何行业,都应注意QE退场可能带来的交易对手风险。

  一般升斗小民,也勿以为与QE退场无关。若是毫无任何负债的快乐存款人,QE退场导致利率上升,将是唯一的受益者。然而,若是“有壳蜗牛”且背负巨额房贷,则将成为QE退场的受害者;房贷年限越长者,利率上涨所增加的利息负担则相对更重。因应之道是提早还清贷款,惟在资金宽松时期,银行以优惠利率招揽贷款时,往往附加提前清偿贷款的违约金条款,而使提前清偿得不偿失。

  综言之,面对QE退场的情势,一方面不能奢望美国以世界大局为重,另一方面要认清这是关乎万民的“地震”。除非是无债一身轻的快乐存款人,否则各行各业与升斗小民都将成为受灾户,差别只在是否为重灾户而已。

【编辑:吉翔】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