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领导人密集表态透出改革端倪 将强势推动结构调整

2013年09月17日 10: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9月17日电 三中全会召开在即,境外媒体分析指出,从近来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密集的表态与发言,可以看出改革之端倪。“自由贸易”与“金融改革”在高层释放的信号中最为频繁被提起,以上两项可能会在未来动作中占据先行位置。同时,也分析指出,中国新一届政府将以强势的态度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改革的轻重缓急

  台湾《旺报》报道称,大陆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日前指出,三中全会任务包括全面推进改革。就已知规划看,其中以经济发展面居多,也就是“经济稳中求进”。

  香港《明报》评论文章指,以经济改革为主题的三中全会召开在即,习近平、李克强等新一届领导班子,究竟会推出什么样的重磅决策,海内外众说纷纭。但习近平与李克强在国内国外,密集发表了许多有关经济改革的讲话,只要细加分析,就可以看出改革之端倪。

  文章说,习李最重要的共识是:宁可将增长速度放缓,也要推进结构改革。如习近平在G20所说,单纯依靠刺激政策和政府对经济大规模直接干预的增长,只治标、不治本。李克强亦多次强调“改革红利”。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指出,日前李克强在达沃斯论坛的表态暗示政府曾比较严肃地考虑过推出刺激措施,提振疲软的经济。但这样无助于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因而选择了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策略,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这一表态也与经济学家近期发表的一致观点非常相似。

  香港《大公报》指出,李克强明确摒弃了为稳增长而稳增长的粗暴方式,而是兼顾了当前与长远,统筹了稳、调、促三者关系。通过调结构,培育了新的增长点,拓宽了增长空间;通过促改革,优化了增长环境,释放了增长动力。因此,这些方法不是为了直接刺激增长,却收到了稳增长的效果,又为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结构体制基础。

  香港《商报》指出,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能否成功,还须继续依靠改革开放。比如,今后的经济动力将更加借助消费、内需市场,依赖创新驱动。而发展内需市场首要就是消除种种垄断等限制性特权,营造公平公正的宽松市场环境。政府减权放权将直接消减寻租和贪腐空间,逐步消除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的最大障碍。改革贯彻到底亦将激发无穷创新活力。

  《明报》文章指出,在推进改革的动作中,也分轻重缓急。当下习李放出的改革信号中,“自由贸易”与“金融改革”最为频繁,可能会在未来动作中占据先行位置。习近平在G20峰会上,提出继续改革国际金融机构,中国将努力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无独有偶,李克强在达沃斯论坛上,多次详细回答金融改革的问题,指出要放宽市场准入,使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得以培育。

  金融改革方面

  路透社中文网指出,中国已准备改革。9月11日在大连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宣布了一系列措施:放开利率,放宽资本管制,放松国家对银行系统的控股,拓宽资本市场以及对银行存款引入保险制度。

  文章指出,如果中国真正成为基于市场的金融系统,那么利率将取决于供需关系。贷款将流向最有利可图的投资。

  台湾《旺报》指出,在今年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对金融改革着墨甚多,其讲话值得高度关注。在开幕式上,李克强首先肯定了之前贷款利率放开的动作。这个方向没有问题,未来还需要创造条件进一步推进存款利率的市场化。

  《金融时报》中文网文章说,在金融领域,市场较为清晰的一点,是金融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信贷支持。

  文章说,事实上,通过降低金融行业的准入门槛,就能够从很大程度上解决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大量的民间资金无法寻找到合适的渠道,而中小企业却也无法获得稳定而相对廉价的资金。

  日前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撰文再次强调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香港《经济日报》指出,讨论已久的民营银行有加快启动迹象。业内预料,国务院常务会议及李克强多次提及设立自担风险民营银行,高层态度有望推动监管机构加速推出细则。

  自由贸易方面

  《明报》称,在习李释放出的改革信号中,上海自贸区为代表的贸易自由化改革,以及金融行业准入为代表的金融改革最为重要,也最受世界关注。文章说,高层对改革是有全盘考虑,自贸区正是“能够影响全局乃至满盘皆活”的一招。

  台湾《旺报》指出,人民币业务的国际化,能促进多边贸易的自由化、投资的便利化,进一步让大陆经济融入全球化。总体上看,李克强与本届政府推动金融改革的整体思路是非常清晰的,沿袭了7月金融“国十条”确立的基本方向与路线图,但有些方面还有待具体化与深化。

  面对争论 将以强势态度予以推动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称,在经济减速的背景下浮现了争论。面临争论,中国的政策决策者们应该从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来考虑问题,并有所作为,搁置争论,推进一些代表多数人利益的、同时对整体经济存在明显正面作用的改革举措。

  文章说,从中国改革历史的逻辑上来看,一直以来,中国的政策决策者们也相对习惯于“渐进式改革”的步伐,同时,“公平与效率”可以通过市场化的竞争的手段来解决。事实上,从这样的逻辑出发,中国仍然存在着大量有共识的,且有待执行的改革领域,而这些改革仍可以释放出可观的经济正能量。

  文章指出,中国仍然有大量亟待改革的领域,这些改革的方向并没有太多的争议,只要开放市场,引入竞争,这些改革并不难。这些改革的推进不仅有利于避免经济下滑,同时也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未来的改革创造较为良好的条件。

  路透社认为, 新一届政府将以强势的态度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大公报》援引国务院研究室信息司司长杨书兵观点称,面对复杂严峻局面,要有定力和担当,要敢于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要冷静应对,敢于面对艰难险阻,新一届政府也做到了。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下降有一定的必然性,要敢于容忍和承受短期降速的阵痛,然后去谋求更长的更好的发展。不能惊慌失措,要有定力,把它看作既是挑战,也是调结构的机遇。(完)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