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媒:美国QE退场 新兴市场经济首当其冲

2013年09月17日 14: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9月17日电 台湾《经济日报》17日刊载社论《QE退场 新兴市场经济首当其冲》,文章指出,QE的退场与否,以及退场的速度,关系到全世界各国的经济复苏,以及全球市场波动,并非美国单一国家或区域的问题。在各国全力处理本身经济的内部与外部失衡时,应顾及全局,将焦点置于全球的经济平衡,毕竟当这些占世界经济50%的新兴经济体发生问题时,没有一个国家能全身而退。

  文章摘编如下:

  前美国财长萨默斯才宣布退出角逐美国联准会主席,市场解读为联准会(即美联储——编者注)主席伯南克的量化宽松(QE)政策可望延续,预期要到明年中才会全面退出。此消息一出,全球股市立即以大涨回应,由此显示,QE的退场与否,以及退场的速度,关系到全世界各国的经济复苏,以及全球市场波动,并非美国单一国家或区域的问题。

  今年第2季全球的新兴经济体几全出现经济放缓,金融面动荡不安现象。经济合作组织(OECD)首席经济学家艾姆斯科夫(J. Elmeskov)表示,今年G7工业国第2季的工业生产年增率平均为5%,新兴经济体的工业生产年增率却是0%,后者正面临巨额贸易赤字、资本外流、货币贬值等问题,除了提高利率以防资本持续外流外,别无选择。一星期前,在圣彼得堡的G20高峰会中,除了美、俄对叙利亚动武的对立之外,公报上特别敦促美国在进行QE退出政策时,应警惕可能产生的溢出扩散效应。

  在G20高峰会中,新兴经济国的金砖五国加上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均指责美国,身为世界最大储备货币发行国应格外注意本身政策对其他国家所产生的扩散效果。同时,为因应新兴经济国可能面对的危机,巴西等参照2009年5月亚洲13国成立的1,200亿美元的区域外汇储备库,开始筹设一个1,000亿美元的新兴经济体外汇储备基金,以求金融稳定。

  事实上,从5月美国联准会宣布QE计划退场之后,国际资金先后撤离新兴经济体,南非、巴西、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都受到冲击。其中,经济结构不全,金融市场浅薄者,已开始捉襟见肘,如印度尼西亚央行动用150亿美元(14%外汇存底)捍卫货币,但仍贬值15%;印度至今已贬值20%;而南非、 巴西、土耳其亦相继剧贬,与前两者被市场称为“脆弱五国”。外汇存底流失、贸易赤字、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加上工业生产成长停滞,一时之间,不少国家风声鹤唳,危机四伏,马上让人联想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当前的状况与当时已有极大不同,但是风险却是不下于当年,范围更大,可能波及到全球的新兴经 济体。

  原因是2007年金融海啸发生后,美国内有金融危机,经济衰退,联准会的QE政策目的是稳定金融,促进国内经济,但因利率降得过低,结果是不断地将资金推到国际金融市场去。新兴经济体在这些廉价外资与本身金融信贷扩张的助力下,经济迅速成长,贸易顺差的扩大与外汇存底的累积,情势一片大好。不料QE将退场,利率回升、资金回流,摩根士丹利称之为大回转(The Great Unwind)。

  当利率与资本流动逆转,全球性信用扩张转为紧缩,新兴经济体将面对退潮后的经济。短期外资抽出,股市下挫加上货币贬值,金融紧缩,外汇存底不足者将陷入困境;长期的外资减少或撤离,依赖外来投资、引入生产技术与先进管理方法的新兴经济体,将因之而停滞不前。更糟糕的是国际收支平衡危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常并同出现,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大量坏帐浮出,常造成金融体系危机,而贬值使得外债成本增加,负债企业因之倒闭;发行外债多的国家,外汇存底不足,被迫走向破产,目前许多新兴经济体正处于类似的环境之中。

  总而言之,因为有美国的量化宽松带来的全球信贷扩张,新兴经济体才有五年多的超速经济成长,如以购买力平价(PPP)衡量,2012年时,已经占世界经济的50%。现在,又因为QE将退场,突然受其拖累,进入另一个可能引起全球经济危机的新风暴之中。诚如国际货币基金(IMF)所说,在各国全力处理本身经济的内部与外部失衡时,应顾及全局,将焦点置于全球的经济平衡,毕竟当这些占世界经济50%的新兴经济体发生问题时,没有一个国家能全身而退。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