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本企业家:日中两国仍应求大同存小异

2013年10月09日 15: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日本企业家:日中两国仍应求大同存小异
北尾吉孝。图来自日本新华侨报网

  中新网10月9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网9日刊载了对日本SBI控股株式会社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北尾吉孝的采访文章,北尾吉孝表示,在中日关系问题上,两国都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冷静地思考,究竟什么对于自己的国家最重要。求大同存小异应该成为正确的选项。

  文章摘编如下:

  日中两国仍应求大同存小异

  问:目前,中日关系正处于1972年恢复邦交以来最不平稳的阶段。但是,回想1972年中日邦交恢复之际,中日两国的政治家——周恩来和田中角荣都曾在会谈中引用过《论语》。在您看来,《论语》里的智慧,能否为改善今天中日关系起到作用?

  北尾吉孝:这个问题真挺难的。我个人认为,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日中两国都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冷静地思考,究竟什么对于自己的国家最重要。

  日本拥有很强的技术开发能力,以及学习吸收能力。日本人在掌握了他国的技术后,能对技术进行改良、改善,让其更上一层楼。这可以说是日本人的特质。而且日本人还拥有细腻、感性的服务精神。像日本这样安全、安心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不可多见的。

  中国的土地面积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3倍。能够管理好这样一个国家,中国领导人的智慧是令人惊叹了。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还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思想、哲学。比如说,两千几百年前的孔子思想,现在也影响着一批又一批人。

  现在,日中两国是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在文化方面,也都出类拔萃,又都肩负着引领亚洲、引领全球前进的使命。这是日中两国间的“大同”。和上述的“大同”相比,像岛屿纷争等领土问题,就是“小异”。21世纪,无论是从经济规模还是人口规模,亚洲都将成为中心。现在,我们为什么不求“大同”呢?

  “国际化人才”是理解文化历史差异的人

  问:日本的企业家里面,拥有国外大学文凭的人士似乎不是很多的。您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并且有着丰富的海外工作经验。在全球化的今天,您认为,什么样的人才可以被叫做“国际化人才”?

  北尾吉孝:一说到“国际化人才”,大家就容易把他想象成一个英语说得很流利的人,或是会说多国语言的人。但我认为,真正的“国际化人才”,是能理解自身和外国人种种差异的人。

  了解对方国家的风土人情,同时清楚日本文化的特质在哪里,要想成为“国际化人才”,起码也得做到这样才行。即使不会外语,可以找翻译。但如果不能在理解自国文化的基础上,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与外国人的交流也仅仅流于表面。

  创设大学在日本推行儒家教育

  问:我知道您是从软银独立,创立了现在的SBI集团,并且开设了学校。您创设的 SBI大学院,为日本社会培养出了众多的经营人才。作为一名实业家、一位财团董事,您为什么想到要涉足文化教育领域呢?您创设该大学院的目的是什么?

  北尾吉孝:在日本的战后教育中,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忽视了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精神——“武士道”。

  日本的学校主要把力量放在教授学生“英国数理社(英语、国语、数学、理科、社会)”这五门科目上。而做家长的,也只鼓励孩子们考高分。因此,日本有许多年轻人即便大学毕业,也是有知识没智慧和道德。

  为了推行品德教育,我在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认可下,创设了SBI大学院大学。我的学生们大都是想自己创业的人,是未来的企业家。如果他们发展顺利的话,将来会拥有几十,乃至几百名员工。我希望他们能用从我这里学到的东西,去感化、感染自己的员工们,让大家都成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人。

  所谓“一灯照隅,万灯照国。”只要我能培养出一个这样的学生,他就有可能在社会上影响到更多的人。这样的学生越多,这个国家就越有希望。这就是我的目的和理想。(蒋丰)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