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华媒:日本汉诗缘何再度出现创作热?

2013年10月16日 14: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10月16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网15日刊载《日本汉诗缘何再度出现创作热?》一文,文章指出,近年来,汉诗在日本悄然升温。学习创作的人不断增加,其中还有不少年轻人。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当代社会,汉诗创作却迎来春暖花开,这里面有创作群体、汉诗的特点、交流平台的推动作用的原因。

  文章摘编如下: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言开篇即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意味着,在文学发展史上,不同时期、朝代各有其代表性强、成就突出的文学体裁。不过,历史上曾经大发展、达到巅峰的文学体裁沉寂若干年后, 再度受到关注,情况亦不鲜见。词在中国如此,汉诗在日本亦然。

  据《东京新闻》报道,近年来,汉诗在日本悄然升温。学习创作的人不断增加,其中还有不少年轻人。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当代社会,传统很容易因为不合时宜而被无情淘汰,逐渐消失,为何汉诗创作却迎来春暖花开?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不妨从创作群体、汉诗的特点、交流平台的推动作用入手。

  观察汉诗创作群体的年龄分布可见,闲暇时间较多的老年人和年轻人占据了大多数。有增无减的老龄化趋势有助于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年轻人纷纷参与则确保了新鲜血液的补充。所以,作品数量的遽增,促进了汉诗创作的繁荣兴盛。

  若问为何选择汉诗而非其他文体,直接原因莫过于它很好地满足了创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

  年过花甲的医师上野逸生说:“人一过60岁,就变得爱回顾人生了。”66岁的香取和之则表示,自己工作时能够顶住职位的巨大压力,得益于唐代名臣魏征《述怀》中的“人生感意气”,因此,现在自己也想创作能鼓舞人心的汉诗。

  而在34岁的田沼裕树看来:“如果能为后世留下自己的诗,哪怕只有一首,也是幸运的。”从大学四年级开始创作汉诗至今,对于不经意间流露的情感、偶然得之的妙悟,他都想以汉诗的形式记录下来。

  无论暮年时回首往事,还是青年时意气风发,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往往随机而发,而且零散、短小,凝练的语言、简短的篇幅即可将其传达。源于中国律诗的日本汉诗除了符合这样的传达要求,仅仅由汉字组成,也比混合着汉字和假名的和歌与俳句更容易学习、掌握,故而成为人们表情达意的首选。

  选择是得以接触、熟悉、了解进而热爱的前提。一旦被其魅力深深折服,以学习、交流为目的组织和相关出版物,就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汉诗也是如此。

  早在2003年设立初期,“全日本汉诗联盟”(全汉诗联)的会员还只有600人左右,而今已增加到近1800人。此外,日本各地成立了地区性的汉诗联盟,设立了诸如汉诗教室这样的学习场所。新的汉诗参考书也在不断出版,如解说汉诗中常用汉字音调的《平仄字典》和能查阅汉诗中二字惯用词的《汉诗诗语词典》等。有了交流切磋的平台和具体的学习指导,汉诗爱好者的创作水平不断提高,自然会有更多的新作问世。

  更应该看到,在汉诗创作交流的平台建设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也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自从1998年开设免费汉诗网站“桐山堂”以来,“全汉诗联”的理事铃木淳次每年都会收到几百首汉诗投稿。除了仔细指出每首作品的优劣,他还会鼓励投稿者继续创作。网络沟通便捷、迅速、高效的特点,对于汉诗创作、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李喆)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