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华媒:别让爱丽丝·门罗成为匆匆过客

2013年10月22日 15: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美华媒:别让爱丽丝·门罗成为匆匆过客
诺奖得主门罗。

  中新网10月22日电 美国侨报网21日刊载《别让门罗老奶奶成为匆匆过客》一文,文章指出,大多数中国人对文学仅限于追风、赶时髦式的追逐,真正的平和性阅读、尊重性阅读、提高性阅读、持久性阅读寥寥无几。这样的阅读习惯,只能使文学的实际地位越来越低,文学领悟能力越来越差。所以,别让门罗成为匆匆过客,别让任何一个诺奖得主成为匆匆过客!

  文章摘编如下:

  每年10月,大陆书市准会有一个“诺奖”热。诺奖揭晓后的一周,市面上唯一的艾丽丝•门罗作品《逃离》,毫无意外地登上销售排行榜的榜首。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一市场的高热来源于中国读者对这位诺奖得主的空白认知。

  十月秋风,吹来了门罗老奶奶,这固然可喜。但根据中国人对文学的习惯性失忆,一代新人换旧人,估计连三年前的诺奖得主姓甚名谁,多数人都记不得了,谁能保证到了明年门罗仍被大家所记着呢?门罗女士有一部作品叫《匆匆》,里面有很多奇迹,笔者突然想祈祷发生一个“奇迹”:别让门罗成为中国文化旅程的匆匆过客!

  大多数中国人对文学仅限于追风、赶时髦式的追逐,真正的平和性阅读、尊重性阅读、提高性阅读、持久性阅读寥寥无几。这样的阅读习惯,只能使文学的实际地位越来越低,文学领悟能力越来越差。曾几何时,莫言的获奖让人们充满了期待:“中国的文学热会升温,国人会改变自己的文学习惯。”但事与愿违,时至今日,莫言已成明日黄花,而门罗则突然火山喷发式崛起,这足以反衬旧有文学习惯依然在延续。追逐下一个,忘掉上一个,如果总是如此循环,文学只会逐渐地沉沦。

  一种全民的习惯,会影响到这个国家的整体民众素质和修养。看过一篇关于俄罗斯人艺术修养的报道,至今记忆犹新。大学一位教师被派到莫斯科国立大学进修,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回答了“俄罗斯人艺术修养高体现在哪些方面”的提问。据其所述:当地人去剧院观看表演一般都盛装出席,由于莫斯科冬天寒冷,不能直接穿单薄的礼服出门,所以人们会带着礼服去剧院,在换衣处穿戴整齐后才走进剧场。到剧院看戏的观众虽然大部分都是普通人,但几乎熟悉所有的经典剧目,很清楚在哪里应该鼓掌,哪里应该安静。谢幕时,往往会出现让人非常感动的场景——人们疯狂地拥上舞台去献花,没有上台的观众从座位上起立,以一种整齐的节奏热烈鼓掌,有时演员多次返场谢幕之后掌声仍然没有停息。这种艺术习惯,让人尊重。而中国人缺乏的就是这种习惯,艺术如此,文学亦如此。

  今天,当门罗热再次让中国人的文学习惯暴露在阳光之下时,所有人都应该惭愧,包括翻译者、出版人、读者。所谓投其所好,那些翻译人、出版人何尝不在迎合读者的“恶习”呢?

  笔者认为,理想中的阅读习惯应该是:每周、每月、每年、每十年,那些文学大师的作品都能在各类真正的销售排行榜上出现,而不是这种“今日排在第一、明年不知所终”的畸形购买风潮。如果今天的销售排行榜上不只有门罗,还有几年前甚至十几、二十年前的诺奖得主名字,那水准就提高了很多个档次;如果几年、十几年后的今天,销售排行榜上不只有当年诺奖得主的名字,还有今天这个门罗,那人们的文学习惯就蜕变成功了。

  所以,别让门罗成为匆匆过客,别让任何一个诺奖得主成为匆匆过客!(姜伯静)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