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报:华盛顿敲响警钟 中国大肆购美债日子将终结

2013年10月25日 11: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10月25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25日刊载《华盛顿给中国敲响警钟》一文,文章指出,鉴于中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对美国政府债券的收购是必要的,但美国债务上限的乱局已经向中国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和警报,后危机时代美国总需求的停滞状况很可能会持续,现在正是中国做出明确反应的时候,而中国也正在这样做的,其源源不断购买美国国债的日子也会很快终结。

  文章摘编如下:

  是的,在最后一刻达成债务上限协议的美国又躲过一劫。然而,弥合理念和党派分歧的时间只剩下90天,美国债务炸弹的引信已变得越来越短。随着一个失能的美国政府逐渐滑向深渊,对中国这个美国最大的外国债权人来说,其中的利害关系太大了。

  事情原本没有那么复杂。在2000年时,中国只拥有价值约6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约占美国3.3万亿美元债务的2%。但随后两国都增加了在美国恣意挥霍财政上的筹码。美国的负债规模暴涨到近12万亿美元(如果包括政府内部持有负债的话就达16.7万亿美元)。而中国占美国债务的比例也翻了五番,截至2013年7月达到近11%(1.3万亿美元)。再加上其持有的约7000亿美元美国政府机构债务(房地美和房利美),中国手中高达2万亿美元政府和准政府债券无论以何种标准来衡量都是极为庞大的。

  中国对美国政府债券的收购,正是把两大经济体捆绑在一起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核心。中国购买美国债券并非认为美国是财富和繁荣的光辉榜样。它显然也不是被美国债券的回报及看似毫无风险的安全性所吸引。目前是零利率和违约忧虑不断增加的年代。另外,中国这样做也不是出于同情;它购买债券可不是为了缓解美国财政冒险行为所带来的痛苦。

  中国购买美国债券,是因为这符合其货币政策及它33年以来一直依赖的出口导向型增长。作为一个贸易盈余的储蓄者,中国自1994年以来就拥有大幅经常账户盈余,并逐渐积累到今天将近3.7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

  中国把其中约60%的外汇储备重新注入以美元发行的美国政府债券,因为它希望限制人民币对美元这世界基准货币的升值幅度。如果中国不买那么多美元的话,人民币的汇率自2005年中以来对美元已升值35%,将出现比现在更大的升幅,导致其竞争力和出口导向型增长受损。

  这做法正中美国下怀。因为自身国内储蓄的严重缺失,美国存在长期的经常账户赤字并依靠外国投资者来填补资金差额。美国的政客们对此觉得理所当然,认为是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所享有的特权。被问到关于对外国资金的依赖时,他们总会自鸣得意地反驳说:“他们还能把钱放哪?”笔者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作证时就多次听到这样的说辞。

  当然,美国在其他许多方面也从中国的外向型增长模式受惠。中国购买美债的行为有助于美国维持低利率,可能足足减少了一个百分点,也因此为其它资产市场提供了广泛支持,比如股票和房地产等,它们的市场估值在某种程度上有赖于中国补贴下的美国利率。此外,处境艰难的美国中产阶级也从低价中国进口商品受益,即所谓的沃尔玛效应,让他们得以在就业和实际收入的重压下更充分地使用预算。

  20多年来,这种互利依存的关系既补足了两国内在的储蓄不均衡现象,又满足了各自的增长议程。但这些过去在此不应被视为序幕。一场震撼性的转变迫在眉睫,而美国最近的财政闹剧则可能是引爆点。

  中国已经做了改变增长策略的战略决定。2011年3月通过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提出了一个日益依赖国内个人消费的更均衡增长模式的框架。这些计划即将付诸实施。将于今年11月召开的一场重要会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考验新领导班子为实现这一转变而推动一个详细议程所需的改革和政策的决心。

  美国债务上限的乱局已经向中国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同时来的还有其他警报。后危机时代美国总需求的停滞状况,尤其是消费者需求,很可能持续,导致中国出口商无法在这个最大的出口市场中获取所需的支持。以美国为首的诋毁中国行为,这场两党之间互相指责的闹剧在2012年政治周期中达到了一个新的极端,依然是一个真实的威胁。而如今美国债券的安全和保障已经无法保证。经济的警钟很少如此响亮,现在正是中国做出明确反应的时候。

  中国唯一的选择就是实现重新平衡。一系列内部因素:过量资源消耗、环境恶化及不断拉大的收入差距,都让人们质疑旧有的发展模式。而以美国为中心的一系列外部因素,也显示再平衡行动已经刻不容缓了。

  再平衡会导致中国的盈余储蓄减少、外汇储备增加大幅放缓,其对美元资产似乎如饥似渴的需求也会减低。而减少对美国国债的购买完全符合这一转变的过程。在长期依赖中国解决自身财政问题后,美国或许得支付更高昂的价格来取得外部资本的供应。

  近来,一些评论员大谈一个无可避免的“去美国化的世界”。对中国来说,这可不是一场实力竞赛。这应当被视为一个做出正确决定的有意识战略,因为它在未来数年也将面对自身增长和发展必须克服的难题。

  美国也会发现,如何应对一个截然不同的中国是件同样紧迫的事。相互依存对双方来说从不是一个可持续的战略。中国只不过是首先意识到了这一点,而其源源不断购买美国国债的日子也会很快终结。(史蒂文•罗奇)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