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莫言笔下的余华

2013年10月30日 16: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余华《兄弟》以百万销量创造近年来文学畅销书的纪录。图为2006年8月,在上海的书展中《兄弟》(下)高调亮相。  

  余华早年的作品,特别是中、短篇小说,在创作上带有早期探索的追求。

  后来我把这些作品收入由我主编的《二○○○年文库——当代中国文库精读》内。

  莫言在这本书的“导读”,对余华的这个人和创作背景做了一个很好的脚注——

  一九八七年,有一位古怪而残酷的青年小说家以他的几部血腥的作品,震动了文坛。一时间,大部分评论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他的身上。此人姓余名华,浙江海盐人。后来有幸我与他同居一室,进行同学的岁月,逐渐对这个诡异的灵魂有所了解。

  坦率地说,这是个令人不愉快的家伙。他说话期期艾艾,双目长放精光,不会顺人情说好话,尤其不会崇拜“名流”。

  据说他曾当过五年牙医,我不敢想象病人在这个狂生的铁钳下将遭受甚么样的酷刑。

  当然,余华有他的另一面,这一面与大家差不多。这一面在文学的目光下显得通俗而平庸。我欣赏的是那些独步雄鸡式的、令人不愉快的东西。

  “正常”的人一般都在浴室里引吭高歌,余华则在大庭广众前狂叫,他基本不理会别人会有的反应,而比较自由地表现他狂欢的本性。

  至于我个人,特别喜欢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我特别郑重向聂华苓推介,她阅后也拍案叫绝。

  很快地,聂华苓邀请余华去参加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

  余华在创作《许三观卖血记》后,创作处于静止的状态。

  二○○三年,他经香港赴澳洲接受詹姆斯。乔伊斯Games Goyce基金会颁发的二○○二年度悬念句子文学奖时向我透露,他在写一个长篇,其规模比起之前两部长篇更大、更丰富,有三十多万字。

  此次来港,他说他原想写一部以二十世纪大家庭为中心的具史诗式的小说,但最后给砸了,因他自己觉得不满意,要从头写过。

  他告诉我,新一部长篇小说的历史背景,是以文革开始,改革开放到现在的社会价值观在文化的反差。

  相信余华说的这部小说,就是指二○○八年出版的《兄弟》。

  这部小说的内容,是叙述江南小镇上一个重新组合家庭的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切身经历,凸显他们四十年的坎坷人生经历:从生活条件艰苦贫乏的“文革”社会,到“改革”后无节制消费的社会变迁的遭遇。

  作者的粗犷的笔触,把中国人真实的生存状态不加修饰的呈现出来,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中个人命运与权力意志之间不可抗衡的灾难性景象,也凸显了人性之爱与活之间的坚实关系。它从特定的历史苦难中发现了爱的宽广、无私与无畏。

  这部小说的出版,在文坛颇引起一些争议。

  我听到的是两种迥然不同的意思。

  内地小说作家,对这部小说风格意见不尽相同,说是文字太粗糙了,甚至说有点恶俗的味道。

  另一批人——大都是学者,大都加以肯定,如现任职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剑梅教授,及海外的一些学者,都是褒奖多过批评。

  结果,这部小说于二○○八年被法国《国际信使》(Courrier International)杂志颁予该年度最佳外国书籍奖。

  评委会评价这部小说描述了“当代中国社会正在上演的规模宏大、又无节制的荒诞剧情。”  (摘编自香港《文汇报》 彦火)

【编辑:吴合琴】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