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华媒:安倍急于推动“封嘴”法案的背后

2013年11月07日 11: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11月7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网6日刊载《安倍急于推动“封嘴”法案的背后》一文,文章指出,日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把《特定秘密保护法案》提交到了正在召开的临时国会,这是他第一次当首相时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但实际上,《特定秘密保护法案》就是一部“封嘴”法案。通过这一法案,安倍政府不仅要牢牢封住公务员的嘴,也要尽可能多地封住日本民众的知情权。

  文章摘编如下:

  不顾民众的强烈反对,顶住在野党的纷纷质疑,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把《特定秘密保护法案》提交到了正在召开的临时国会。这是他第一次当首相时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

  从安倍指使他设立的专家恳谈会收集意见,到制定出《特定秘密保护法案》概要,再到说服公明党并将这一法案提交国会,过程只有数月的时间。安倍还特意在众院预算委员会上强调:“该法案无论如何都是必要的。”表达出一定在要本届国会内通过该法案的强烈意愿。

  这是怎样一个法案?安倍为何如此上心?

  安倍的这个《特定秘密保护法案》有两大特点:一是把外交、防卫、间谍和反恐4个领域内特别需要保密的情报指定为“特定秘密”。根据需要,这些“特定秘密”的保密期限可以从5年延至30年甚至更长。二是大幅提升对泄密者的处罚力度。依据法案,涉嫌泄密的国家公务员或议员等人将被处以10年以下有期徒 刑。

  安倍急于推动这一法案获得通过,主要是因为:

  第一,频频发生的泄密事件让日本政府感到强烈的危机。2010年10月,日本警视厅的114份内部资料被公布到多个网站上。这些资料不仅记录了警方暗中调查的一些穆斯林国家人员的姓名、照片,还包括线人的真实姓名及负责调查国际恐怖活动的人员照片和住址等信息;同年12月召开横浜APEC首脑峰会期间,警方开着租来的车辆负责美国驻日使馆周边的警备安全。可是在归还汽车时居然把记录有警备车辆配备情况以及有关恐怖分子的区分鉴别和注意事项等内容的重要的资料遗留在车上,最终未能找回来。令日本政府头疼的是,虽然有很多保密条例,虽然有违规者被判刑的先例,但在政府部门和自卫队中,违规使用私人移动存储设备拷贝公共文件的人依然大量存在。情报漏洞犹如筛子一般,简直防不胜防。

  第二,通过《特定秘密保护法案》是创设“国家安全保障会议”机制的重要法律准备工作。按照安倍的说法,“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就是负责统筹国家外交与安全的“司令塔”,而“司令塔”发出的指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报的获取。因此,在“国家安全保障会议”下将设立重要情报机构,涉及密码破解和通讯监听。这 就需要极强的安全保密工作。否则,一旦获取的情报和制定的策略被泄露出去,则直接危及到国家的安全,甚至令政策的制定者——日本政府阴沟翻船。

  第三,安倍急于制定并通过《特定秘密保护法案》也是为加强与美国等盟友的情报共享以及推动自卫队更多参与海外行动作铺垫。安倍再次上台后,一边不断强化日美军事同盟,一边又谋求与更多的国家发展军事外交,并意图行使集体自卫权,让自卫队出国更多,走得更远。为此,日本防卫相小野寺五典强调:“如果我们想(与盟友)共享高度机密的情报,就需要有一个保护这些情报(不被泄露)的机制。”而美国在经历“斯诺登事件”而遭到打击后,更进一步要求日本在与自己共享情报的同时,把好自家情报管理的大门。

  最后不得不说,《特定秘密保护法案》的推出,也是日本右翼不断叫嚣“中国威胁论”的产物。日本右翼的“中国威胁论”中有一点:就是宣扬中国间谍来袭。在他们眼中,自卫队800外国“军嫂”中的600多中国籍女性、高级料庭中的中国女侍者、在日华人艺术家和在日华人文化学者都有可能是受过训练并随时待命行动的间谍,甚至有日媒诬称“3万中国间谍潜伏在日本”。

  在日本政府已把中国设定为“假想敌”的今天,安倍更希望利用《特定秘密保护法案》限制那些所谓“中国间谍”的活动。因此,尽管《特定秘密保护法案》的主要针对对象是国家公务员和议员等人群,但同时也将那些与处理防卫等机密情报的府省厅签约的民间企业员工列入惩罚对象,泄密者同样面临最高10年有期徒刑的判罚。另外,刺探情报者、教唆搜取情报的人将被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

  其实,《特定秘密保护法案》就是一部“封嘴”法案。通过这一法案,安倍政府不仅要牢牢封住公务员的嘴,也要尽可能多地封住日本民众的知情权。难免一些年龄大日本民众提到此事,便回想起二战期间以及战争之前日本当局掩盖信息的做法以及这一做法留给民众的痛苦回忆。(蒋丰)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