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华媒:发达国家在气候变迁冲击下的两难

2013年11月25日 13: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视频:华沙气候大会达成协议后闭幕  来源:CCTV新闻

  中新网11月25日电 美国《星岛日报》23日刊载社论《发达国家在气候变迁冲击下的两难》一文,文章指出,当一些国家因气候变化遭遇灾难以及全球生态遭到大破坏时,发达国家均不肯实践过去减排方案的承诺。再一次,发达国家在现实经济压力下,无法兼顾到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巨灾。

  文章摘编如下:

  当“海燕”强台风两周前重创菲律宾后,发达国家率先动用军力以大批救援物资抢救灾民;讽刺的是,同一时间在波兰华沙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迁纲要条约第十九届缔约国大会上,当菲律宾代表流泪以绝食要求各国正视气候变迁问题并采取具体步骤时,发达国家均不肯实践过去减排方案的承诺。再一次,发达国家在现实经济压力下,无法兼顾到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巨灾。

  其实自然灾害不会专挑落后国家,除“海燕”台风重创菲律宾外,美国伊利诺伊等几个州17日在同一天出现55个以上龙卷风,摧毁数以万计的家园,与此同时,北极又有一块新加坡大小的冰山分解漂流,这些现象看似各不相干,实则都显示极端气候逐渐入侵各国过去相对平和的生活环境,人类恐无法免于大自然反扑的恐惧。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今年最新报告的理论分析,未来北大西洋和西北太平洋的热带风暴会更加频繁,而从实际灾难发生的地点来看:菲律宾正好位于西北太平洋上;去年美国东岸的“桑迪”飓风,也正好在北大西洋上,两者与学术上的论证吻合。

  联合国则认为,地表气温的增加虽只是气候变迁中的一小部分,但对于水循环已有非常明显的影响,主要以干旱、洪涝和极端的降雨型态呈现。全球暖化将让这类极端气候型态的后果更加严重。

  各国虽然无法再忽视这个趋势,不过几天在气候变迁大会上,与大多数会各国表现出来的是“有心无力”的态度。历史上的排碳大国如日本及澳洲都不愿意加快进程,日本原本过去承诺在2020年比1990年减碳20%,因为核灾而全面停止核能电厂运转之后,反而增碳3.1%。美国气候变化特使斯特恩则使出拖延战术,他认为期望华沙解决所有问题是错误的。

  人类遇到重大难题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观念,在这次气候变迁会议中不适用。原本寄望发达国家尽快落实“损失损害补偿机制”资金承诺,这是发展中国家最核心的关切之一,但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发达国家掏钱的意愿大大降低,美欧各国仅仅承诺捐出“杯水车薪”的220亿美元,可说是一场“不欢而散”的会议。

  各国对解决气候变迁方案仍有许多歧见,目前仍没有替代能源能迅速、低价、有足够的电力来取代传统发电方式。每个人都希望再生能源可以拯救世界,但现实上,燃煤及天然气胜出。

  根据纽约时报的统计,每千户美国家庭1小时用电要花的费用,依次为风力发电的87美元、核能的108美元、火力发电的117美元、太阳能的144美元,而潮汐发电要220美元,可以很容易的算出以风力、太阳能及潮汐发电的再生能源,不仅有诸多限制而且不符成本。

  因此各国在经济成长的前提下,能源政策仍是传统能源和核能的路线之争,日本及德国在福岛核灾之后,先后停用核能,其结果是日本预计增加排碳3%,德国去年增加排碳千分之一。若放弃核能,人类在未来30年将无法避免暖化的灾难危害,虽然俗话说“两害相权以取其轻”,然而从千年的历史长河来看,两种能源均对人类的生存有隐忧,稍有不慎,即将面临种族灭绝,退一步即无死所。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