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媒:伊朗核问题和解露曙光 中东和平有望

2013年11月27日 12: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视频:奥巴马:伊核协议对美国安全有利  来源:CCTV新闻

  中新网11月27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27日刊载社论《伊朗核解露曙光 中东和平有望》指出,美、伊等相关国家能够及时掌握契机,果决就中东伊核等问题达成重大协议,已经为和平化解中东僵局打开了一扇机会之窗。

  文章摘编如下:

  紧绷已久的中东局势,近来突然拨云见日,继叙利亚当局同意销毁化武后,伊朗也愿意缩减核子活动以松绑国际制裁。虽然后续的执行仍然有待落实与检验,但美、伊等相关国家能够及时掌握契机,果决达成重大协议,已经为和平化解中东僵局打开了一扇机会之窗。

  长期以来,伊朗的核子发展一直是西方国家及以色列的关注焦点,尽管伊朗坚称自己是反核武扩散签约国,提炼浓缩铀只是为了核电,绝不会制造核武,但由于伊朗强烈仇视美、以和西方,以色列高度恐惧未来将遭到伊朗核弹灭国,因此不断要求美国率国际社会压制伊朗的核子能力,甚至不排除自行攻击伊朗核设施,伊朗的核问题因而成为引爆中东局势的一大变量。

  过去为化解伊朗研发核武危机,断续进行了8年谈判,不过进度始终不尽人意。但自从温和派的鲁哈尼当选总统后,伊朗的政策路线已出现改变,至少内部温和派有机会作出新的尝试,而美国也愿意对伊朗温和派作出鼓励。

  今年3月以来,在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批准下,副国务卿伯恩斯等人与伊朗人员秘密会谈至少5次,在显然达成共识后,伊核问题峰回路转,伊朗与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美、中、英、法、俄罗斯以及德国(5常+1),24日在瑞士达成为期6个月的首阶段协议,伊朗不但同意缩减并中止若干核子活动,更允许国际原能总署核检人员每日访视其铀浓缩厂,查看监测录像带,以交换列强宽免总值近70亿美元的国际制裁。

  奥巴马上任以来政绩有限,健保改革方案梦想虽大,却引发尖锐争议,若能在外交上有所建树,施政成绩单好歹看得过去。由于美国经济低迷,不堪也不耐海外战事,奥巴马把从伊拉克、阿富汗撤军列为重大政绩并且也已兑现,现在如果在化解叙利亚化武危机后进一步化解伊朗的核武危机,当然是重大外交成功。

  并不意外地,以色列对此大为光火,痛批这项协议是“历史性的错误”。总理内塔尼亚胡还强调,以国不受协议约束,为防阻伊朗研制核武,以方保有自卫选项。数千年来战战兢兢活在灭亡威胁中的以色列,根本无法信任伊朗的承诺,也认为遭到美国的背叛。

  奥巴马因此亲自打电话安抚,重申美国对以色列的承诺,但英国外相黑格也警告,不容许与伊朗的协议遭到破坏。在伊朗与“5常加1”的协议中,国际社会力图化解伊朗这个变量,显然已经成为思考主轴,近年来坚持强硬路线的以色列,有点被挤到一边了。

  不过,伊朗之前的谈判纠缠了8年,这次究竟能否落实承诺,顺利完成第一阶段减核协议,为将来进一步的长期协议铺路,最终促成伊朗签署不发展核子武器的协定,仍然有待观察。如果伊朗只是虚晃一招,西方国家随时可以重启制裁,事情回到原点,而奥巴马也要承担失败的政治责任,以及国内支持以色列势力的反扑。

  不过鲁哈尼愿意走上协商之路,也自有其盘算,最重要的是解除国际制裁取回被冻结的资金。虽然核子研发进程会被耽搁,但伊朗其实已经取得足够的技术,缩减核子活动未必会造成扭转性的影响。

  除了以色列,向来与美国友好的沙特阿拉伯也相当反弹,因为伊朗是伊斯兰什叶派领袖,敌对的逊尼派领导国沙特阿拉伯,自然不希望看到伊朗势力成长,因此对美国开始与伊朗和解十分不满,甚至拒绝出任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不过到目前为止,沙国表面上没有直接开炮,应该是在观察后续发展。

  在剑拔弩张的对峙时,强硬容易和解难,但前车之鉴告诉我们,开战并不能真正解决中东问题,往往只是让已经复杂的问题迈入一个更困难而漫长的阶段,并且在过程中折损大量的生命与资源。美国与伊朗愿意在长年敌对后,一起给和解与和平一个机会,是难得的正面发展。国际社会除了审慎观察未来的执行,也期待伊朗核武危机能够逐步解除。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