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媒:从陈德铭等访台看出台湾官员作秀的反差

2013年12月10日 11: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12月2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右)在台北会见大陆海协会会长陈德铭。中新社发 董会峰 摄  

  中新网12月10日电 大陆海协会会长陈德铭已经结束8天7夜的首次访台行程。台湾《旺报》10日社论认为,陈德铭此行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值得挖掘探讨,尤其值得台湾的官员和公务体系咀嚼。文章呼吁,期待台湾官员透过两岸交流,能把“调查研究”认真的学会、学好。

  文章摘编如下:

  陈德铭8天7夜的行程极其丰富紧凑,一位主跑两岸关系的台湾记者,全程采访了陈德铭的参访过程,结束后,在脸书上提到了他此次的观感。这位记者表示“虽然很疲倦但是很兴奋,这8天,我收获良多,并非只是增加什么跑新闻的功力。”更重要的是,他“看见一位有国际视野的海协会会长,如何从国际去看两岸,并且努力找出切点。”

  这位记者从贴身采访的经验中发现,陈德铭并不是来这边进行政治表演秀。他发现,“从农业、传产、港口、科技业”,陈德铭“问的问题总是比说的话还多”,而且“每一站都把‘这次来有我们同事XXX’”挂在嘴边,“当然,他介绍的同事,就是该产业对应的来宾”,从这里,就完全可以看出陈德铭此行在行前所作出的充分准备,以及规划上的用心,也就是说,参访不是为访问而访问,而是为了真正深入了解情况,同时具体解决问题。

  这位记者还写道:陈德铭将“所有大的,包括六港一空一区大部分的地方看过后,再去看产业,再去找产业主,再接轨政治人物。”陈德铭每一个行程都是“有目的、有意义”的,这位记者很简单也很直接的下了一个小小的、却很重要的结论:“这是个不简单的会长,我期待他再来。”

  陈德铭访台的表现,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先前,也有媒体提到了“郑立中现象”,那是指海协会常务副会长郑立中在短短几年内几乎走遍台湾基层乡镇市区,深入了解台湾社会,具体解决基层民众关注的两岸产经农业等合作问题,并且展现亲民、诚恳、柔软和毫无官僚气的风格。

  更有评论指出:郑立中不像台湾的大陆政策官员,到对岸不是开会,就是会见台商,对大陆整个社会经济的接触少之又少。

  作为长期关注大陆发展的台湾两岸新闻专业媒体,我们认为,要理解陈德铭、郑立中现象,就得认识中共一项重要的政治传统: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中共传统中,系统的、周密的社会调查,是决定政策的基础,而各级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与掌握政策,理由很简单:“情况如不了解,则政策势必错误。”

  “调查研究”,是中共在革命过程中,从对敌斗争失败的惨痛经验中总结出来的重要政治任务与工作原则,在全面执政后,这个传统并没有抛弃,反而不断运用在政策形成的过程中。

  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例,在会议召开前,习近平等仍分赴各地考察调研,其行程所涉及的经济议题就包括:经济运行、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科技创新、农村改革、现代农业、环境保护、民营经济、物流,以及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等等。

  70多年前,中共在建立这项传统时,曾在内部文件中说“不但日本帝国主义对于中国的调查研究,是如何的无微不至,就是国民党对于国内外情况,亦比我党所了解的丰富得多。”如今,情况完全翻转过来,我们从陈德铭、郑立中身上看到的是这项传统的发扬与实践,也是台湾官员下乡走马看花、纯为作秀的反差。

  本报常常强调两岸相互学习的重要性,我们深切地期待,台湾官员透过两岸交流,能把“调查研究”认真的学会、学好。

【编辑:吴合琴】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