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港媒:“假”字当道 台湾人“食”不安

2013年12月13日 15: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12月13日电 “台湾代表字大选”活动近日揭晓,“假”字高票当选。香港《大公报》13日评论文章称,这样的结果并不让人意外,过去一年问题食品的阴影始终笼罩台湾岛。“假”、“黑”、“毒”等字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台湾社会对问题食品不满、焦虑的情绪。

  文章说,一直以来,台湾被誉为“小吃天堂”,而且“台湾制造”又是质量保证,因而吸引了两岸三地游客登岛寻觅美食。但自2011年的“塑化剂”事件爆发后,台湾食品安全问题便犹如陷入了无底黑洞,让人看不到了结的终点。

  从去年的口水菜、农药大米、致癌酱油,到今年的假米粉、过期泡芙、有毒容器、抗生素鸡蛋、香精面包,乃至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黑心油、劣质米,几乎每一样都是人们日常饮食的重要原料。难怪有台媒慨叹:“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多少项已沦陷在“黑心商品”的乌云下?

  然而,最令人震惊的是,在一波又一波的“食品风暴”中,竟然有不少知名商家以身犯险。例如,号称台湾米粉行业龙头的“龙口”品牌新竹米粉,在包装广告上宣称含米量达90%以上,送验结果发现含米量仅有7%至10%;有30多年历史的“大统”食品公司的“黑心食油”配方最近才被发现,原来其花生油不含任何花生原料,辣椒油不含任何辣椒原料,而且还在食油中添加对人体有害的铜叶绿素。

  文章表示,在短短两、三年间,台湾问题食品层出不穷。这到底是偶然现象,还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必然结果?到底是相关法规不完善,还是执法不严,又或是因技术、设备问题而根本就检验不出食品中有毒有害的添加物?对于这些人们心中的疑惑,台当局必须认真反省、好好检讨、加强监管,以挽回台湾食品的信誉。(朱穗怡)

【编辑:吴合琴】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