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华报:严防精神危机 该重温“中国老规矩”

2013年12月23日 14: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视频:微观天下:中国传统老规矩 你知道多少  来源:安徽卫视

  中新网12月23日电  近日,“老规矩”成为中国社交媒体的热门话题。法国《欧洲时报》近期文章称,恢复“老规矩”的主张,源于经济快速发展、开放环境下带来的精神危机。分析认为,对于“中国老规矩”知道总比无知好,认知自身的文化,保持对文化的敬畏,对国家、族群的认同,是这个全球化时代的要领。

  文章是说,“老规矩”其起源于相声演员郭德纲一条谈“规矩”的微博,如吃饭不能吧嗒嘴、不能用筷子敲碗……引起网友共鸣。回忆起自己经历,不少网友表示现在轮到自己做家长了,想让自己的孩子学习这些“规矩”的,却因独生子女的地位,很难执行。

  恢复“老规矩”的主张,在中国网友中具有很高的支持率,这源于经济快速发展、开放环境下带来的精神危机。近些年,中国游客在海外不文明现象、国内乱扔垃圾、闯红灯,以及跌倒老人扶不扶的经久不衰之问,让人们始终感慨世风日下、道德滑坡。

  因此,“礼仪之邦”的古老中国被追忆、重拾。宏观上“国学热”蔚然成风,具体而言,古代启蒙教育阶段的《三字经》、《千字文》以及以道德教化、礼仪规范为主的《弟子规》更是成为当下的启蒙教材。从承继历史的民族认同到儒教礼制的道德塑造,无不具有迫切的现实功能,所谓民间流传的“中国老规矩”,亦是如此。

  文章称,“中国老规矩”收获不少拥趸,并不是重回“孔家店”,并不意味着要重拾那被摒弃的“封建礼教”,甚或扼杀人性的条条框框,因为其中一些“规矩”与每种文明、文化下的礼仪并无二致,都是在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都是因相应文化而生的。

  典型如英国人认为百合花意味死亡不将其作为礼物送人,郭德纲微博中提到的中国人“筷子不许立插米饭中”,因为象征香炉。每一个习俗禁忌规矩,无不孕育各自独特的文化。

  所以,对于“中国老规矩”知道总比无知好,认知自身的文化,保持对文化的敬畏,对国家、族群的认同,是这个全球化时代的要领。当然,精华糟粕之分仍是必须。

【编辑:吴合琴】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