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联合早报:耶伦掌舵 美货币政策变数几何?

2014年01月10日 11: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1月10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10日刊载《耶伦掌舵,美货币政策变数几何?》一文,文章指,耶伦执掌美联储一定会将超宽松货币政策进行到底,美国各界都认识到宽松美元政策符合美国的长短期利益。因此,新兴市场体国家既要防止量化宽松退出引发资本资金大流出对本地区经济的影响,特别是要防止资本资金撤离刺破经济金融泡沫,又要防止美国超低利率的宽松政策,对新兴市场出口等经济带来的影响以及对美元储备资产带来的贬值损失。

  文章摘编如下:

  美国会参议院6日投票通过奥巴马总统对美国联邦储备局副主席珍妮特•耶伦担任美联储主席的提名,耶伦成为美联储百年历史上的首位女性掌门人。

  耶伦将在伯南克1月31日任期届满后正式掌舵美联储,开始四年的任期。

  美联储主席一职,站在国际经济人士角度和思维看,其重要性仅次于美国总统。一定程度上,影响力超过美国总统。其一言一行影响的不仅是美国而且是全世界经济金融市场,其每一项政策、每一次会议都受到全世界瞩目。

  艾伦•格林斯潘任期时,人们形容“他的皱纹中体现的是世界经济未来走向,他的公文包中装着一个‘金融核弹’发射开关!”他被戏称为“金融沙皇”和“影子总统”。

  伯南克接任后,恰遇金融危机时期,人们对他没齿难忘的是他先后推出的三轮量化宽松以及0至0.25%的超低利率政策。仅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就先后放水几万亿美元,一个目的就是拯救被金融危机重创的美国经济,使得美国经济尽快摆脱衰退,走向复苏,失业率显着下降。

  客观地说,量化宽松政策功劳不小,使得美国经济复苏加快、失业率下降、消费提振、房地产开始走向繁荣。整个美国经济向好趋势超过预期。美联储功不可没,伯南克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超级量化宽松政策在顾及了美国经济复苏的同时,却使得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特别是新兴市场体国家经济遭遇到了空前困难,甚至埋下了危机隐患。美国以量化宽松为主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不但彻底毁掉了新兴市场体国家贸易,而且给其带来了国内通胀压力和资产价格上涨风险隐患。一句话,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救了美国,却冲毁了世界其他国家。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面临着国内拥护、国外强烈反对的窘境。纵然美联储给量化宽松退出设定了前提条件,但是,国际压力仍然不小。对此,美联储从去年年中就放出量化宽松退出的口风,但直到将近年底才正式决定从2014年1月起每月购买资产规模减少100亿美元、缩减至750亿美元。

  伯南克去年底出乎市场预料宣布量化宽松开始退出,不排除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为耶伦掌舵美联储扫清障碍,将量化宽松退出对市场影响的“黑锅”自己背起来,而不是推给刚刚就任的耶伦。免得耶伦就任后在量化宽松退出上左右为难、腹背受敌。从这一点上看,伯南克还真够“爷们”。

  耶伦是一位资深经济学家,经济金融科班出身,长期从事美国经济金融政策顾问决策智囊团工作。特别是从1977年至今与美联储结下不解之缘,先后担任美联储经济学家、美联储理事、旧金山地区储备银行行长,并与2010年经奥巴马提名出任美联储副主席。耶伦是美联储当前零利率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坚定支 持者。对美联储工作来说,耶伦是行家里手。

  摆在耶伦面前的最棘手问题还是量化宽松退出的节奏、力度。最眼前的问题是,2014年底以前量化宽松是否彻底完全退出。旧金山联储行长约翰•威廉姆斯本周二(7日)说,美联储很可能继续缩减量化宽松规模,并在今年终结这项计划,前提是美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该行预期。其中,一个重要标志是失业率下降到 6.5%以下。

  如果按照经济增长达到预期和失业率下降的硬指标看,从目前趋势分析,2014年前应该会轻松达到目标。也就是说,2014年底以前量化宽松完全退出是大概率事件。既是耶伦是坚定支持量化宽松者,但退出的“大政方针”伯南克已经确定下来。除非经济就业又出现大的起伏。同时,耶伦是超低利率的坚定支持者,甚至超过了对量化宽松的支持。在量化宽松退出后,耶伦一定会在超低利率政策上做足文章。弥补量化宽松退出带来的负面影响,给经济继续走向复苏支撑起持 久宽松的货币政策。

  耶伦执掌美联储一定会将超宽松货币政策进行到底,美国各界都认识到宽松美元政策符合美国的长短期利益。因此,新兴市场体国家既要防止量化宽松退出引发资本资金大流出对本地区经济的影响,特别是要防止资本资金撤离刺破经济金融泡沫,又要防止美国超低利率的宽松政策,对新兴市场出口等经济带来的影响以及对美元储备资产带来的贬值损失。储备大国的中国等尤其要格外重视和密切关注。(余丰慧)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