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媒:全球贫富差距 老问题面临新挑战

2014年01月20日 14: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1月20日电 台湾《经济日报》20日刊载编译文章《贫富差距 老问题面临新挑战》,文章指,当前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成长模式已大幅改变所得分配,财富流向顶端。这不但造成严重且日益加剧的所得分配不公,更导致经济和社会流动减少、机会的不公平恶化,也严重威胁社会凝聚和稳定。但新时期经济的最大特征,是追求平等包容的永续成长模式。这需要企业、政府等的携手合作,共同克服困难。

  文章摘编如下: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是每年年底的例行公事。对2013年和2014年的全球经济来说,这可能也是必做之事。

  过去一年里,系统性风险下滑。欧洲为了稳定欧元区,在欧洲央行(ECB)和德国的领导下团结合作。中国完成领导阶层接班,也建立较明确的政策方向,将打造公私部门平等竞争的环境,并扩大市场的“决定性”角色。德国选举结果显示将延续政策,但低成长和高失业情势似乎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中国以外的新兴经济体去年因市场预期美国将紧缩货币政策,而遭遇短暂动荡。但这些国家正准备因应利率上涨,使成长出现转型期的减缓。

  美国去年的年成长率也上扬,失业率降低。民众普遍厌恶两极化又失能的国会,促使朝野达成跨党派预算协议,降低了政治风险。现在要说这是趋势还言之过早,但我们期待,务实和妥协将战胜政治极端分子的道德正义。

  展望未来,许多经济体将逐渐修复资产负债表,走向平衡的成长模式,但这不代表将完全复苏。欧洲仍须推动改革,以降低单位劳动成本的差异、提高结构弹性。美国公部门投资持续低落,也阻碍成长潜力的完全发挥。

  经济学家费德斯坦近来提议的方向正确:以短期和中期财政刺激措施、结合多年的财政巩固计划,扩大公共投资。然而,美国朝野能否持续合作仍在未定之天,要推行多年改革的政治挑战也很大。

  我们可以谨慎乐观看待未来,但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成长模式(2008年危机前后皆然)已大幅改变所得分配,财富流向顶端。这不但造成严重且日益加剧的所得分配不公,更导致经济和社会流动减少、机会的不公平恶化,也严重威胁社会凝聚和稳定。

  我们都知道这些趋势的部分起因。例如美国降低劳动成本的科技,正使各产业的白领和蓝领工作减少,使就业偏向非常态的人工或认知活动。非可贸易部门的中等所得家庭收入因而减少,可贸易部门的自动化和中等加值工作也流向开发中国家,导致就业成长停滞,另一方面,人均加值和平均所得却迅速增加。

  美国良莠不齐的教育制度(教育质量与邻里所得水平相关、技能训练不符雇主需求),是助长不公平恶化的第二个因素。这反映出公共投资不足和信息差距:在产业结构快速变动时投资就业训练就像瞎子摸象,也因为不清楚未来的需求,劳动市场无法达成均衡。

  强大的科技和全球市场力量不会只影响单一国家,各地都遭遇相同问题,而各国市场弹性和社会政策选择不同,也带来不同结果。这些不利趋势可追溯到约1980年。在此之前,战后成长模式的收入平均值和中位数差异,都远小于当前水平,但这股趋势近期不太可能消失。

  要改善所得分配不公,势必会牵涉到直接干预市场(比如最低工资和贸易政策),或是改变政策诱因(仰赖失业保险、并透过税务体系或直接提供服务来达成所得重分配)。因为机会仍和成长息息相关,当局的挑战在于尝试、并设计多管齐下的方针,以达成(或至少迈向)重分配的目标,同时尽可能降低对经济结构弹性和效率的伤害,并且避免“欲速则不达”。

  多数国家希望透过结合提供基本服务(例如教育、技能培训和健保)、最低工资、累进所得税率和房产税(减缓高所得税率的冲击),来解决分配问题。部分国家则限制民众所得和工资增幅,以恢复竞争力并提高潜在产值。

  也有一些措施能保护可贸易产业免受外部竞争影响、或免于遭受汇率与资本帐管理等贸易条件改变的冲击。

  当然,国际协议限制使用这些措施,以确保全球经济环境相对开放,以带来庞大的整体效益,但各国当局仍面临分配利益与成本的挑战,所有措施都会影响经济的效率和弹性。

  2013年底,倡导社会与经济公义的曼德拉辞世。2014年后的全球经济最大特征,将是追求平等包容的永续成长模式。我们必须期望企业、劳工领袖、政府、教育当局和社会企业家携手合作,一同推动这些重要课题。

  (文:Michael Spence 译:简国帆)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