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联合国官员:人类只有深度脱碳一条路可行

2014年02月07日 14: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2月7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5日刊载《人类只有深度脱碳一条路可行(Deep Decarbonization)》一文,文章指,我们已经进入可持续发展时代。要么与地球和平共处,要么摧毁得之不易的繁荣,其中全世界深度脱碳之路刻不容缓。

  文章摘编如下:

  看看世界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发生了什么。澳大利亚45℃的热浪上了新闻,甚至影响了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加利福尼亚州极度干旱迫使州长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印度尼西亚大洪水夺走了几十人的生命,并导致数万人流离失所。这些事件无不在警告世界:再不警醒,悔之晚矣。

  我们已经进入可持续发展时代。要么与地球和平共处,要么摧毁得之不易的繁荣。选择似乎是毫无疑问的,但所谓行胜于言,人类仍走在破坏的道路上,其背后的推动力是短期贪婪和无知。

  许多(尽管不是全部)全球环境危机,来自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世界能源体系。全世界80%以上的初级能源来自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当这些化石燃料燃烧时,会释放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会改变地球的气候。其中的物理学原理,我们在一个世纪前就已经知晓了。

  不幸的是,一小撮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和柯氏工业集团(Koch Industries)是其中最臭名昭著者)花大力气混淆视听,哪怕科学界早已形成了共识。但是,为了拯救我们所熟悉的地球、保证世界粮食供应和子孙后代的福利,我们只有切换到新的低碳能源体系这一条道路可走。

  这一转变有三个部分。首先是改善能源效率,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使用少得多的能源,实现相同水平的福利。比如,我们可以设计利用阳光和天然空气循环的建筑,这样就可以使用少得多的商业能源用于制热、制冷和通风。

  其次,我们需要转向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地热能和其他形式的不基于化石燃料的能源。以安全、廉价和足够大的规模,来取代几乎所有现在所使用的煤炭和大部分石油的替代能源,在技术上已经可行。只有天然气(最清洁的化石燃料)将继续充当主要能源来源,直到本世纪中叶。

  最后,由于我们要继续依赖化石燃料,因此我们必须捕捉发电厂产生的二氧化碳,不让它们逃逸到大气中。捕捉到的二氧化碳可以注入地下或海底,做长期的安全储藏。碳捕捉和隔离(carbon capture and sequestration,简称CCS)已经实现了相当小规模的成功应用(主要用于枯竭油井的油气回收)。当(而且仅当)CCS可以成功地得到大规模应用时,依赖煤炭的国家才可以继续使用它们的储量。

  政客被既得利益者收买

  美国政客证明,他们在设计让美国转向低碳能源使用方面的政策上十分无能。这些政策应该包括提高二氧化碳排放税、大规模低碳技术研发、推广电动汽车以及通过监管取缔纯火电厂(除非它们采用了CCS)。

  但政客在所有这些政策上都没有充分的作为。导致气候变化的生产者,花了数十亿美元影响决策者、支持化石燃料捍卫者的竞选活动、拆敢于推广清洁能源的候选人的台。总体而言,共和党获得了来自脱碳反对派的巨额金融支持,这些赞助者积极地与哪怕是最微小的、迈向可再生能源的步伐进行着斗争。美国国会中的很多民主党议员,也站在亲化石燃料阵营。

  能源业的一些巨头无视事实(更不为我们的孩子们考虑,他们将承担我们现在的荒唐行为的后果)。

  全世界面临的局面总体上是一样的。在权势游说集团捍卫现有煤炭和石油利益的地方,政客通常不敢告诉人民需要低碳能源的真相。勇敢说出气候变化真相的从政人士,往往出现于不存在权势化石燃料游说集团的国家。

  所有这些之所以事关重大,是因为深度脱碳之路是一条开放之路。但时间不等人。世界必须停止建设新的火电厂(除非采取CCS)并转向低碳电能。世界必须在2030年左右,彻底淘汰使用内燃机的新造乘用车,采用电动汽车。世界还必须采取能源节约技术,以更少地使用商业能源。技术已经存在,并将变得更出色、更廉价。要是能成功抵制化石燃料游说集团就更好了。

  果真如此的话,全世界人民将会发现美好的新事物。他们不但为下一代挽救了地球;还享受到了阳光和清洁健康的空气。他们会问,在地球岌岌可危时,是什么让人们拖延了这么久才采取行动?

  (杰弗里•萨克斯 联合国秘书长千年发展目标特别顾问)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