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国《侨报》:忘战必危,祭奠不为仇恨而为和平

2014年02月28日 17: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2月28日 美国《侨报》28日刊登评论员文章说,中国有句古话:“好战必亡,忘战必危”。中国设立专门的日子祭奠战争的死难者,不是让人们记住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仇恨,不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复仇,而是持续呼吁和告诫人类,一定要携手拒绝战争、铸造持久和平。

  文章摘编如下:

  2月27日,中国最高立法机关通过决定,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此前两天,当中国最高立法机关开始审议关于设立这两个“日子”的草案时,就引起海内外媒体和国际社会的关注与热议。

  今天,距1937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和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有77年,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战胜利有69年,这个时间,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说已经蛮长时间——大多数当年的暴行制造者、以及饱受摧残的生灵也早已不在人世,但对于地球的漫漫演化史,对于人类或者一个民族的繁衍生息、发展进步史来说却是短暂的。如果人类不借助文字、图片、影像等记录,历史的记忆将会随着那些亲历者的一个个离去而被彻底忘却,即便是有了文字和实物资料的记载、遗存,人们还是很容易忘记或选择性忘记一些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亚洲的野蛮侵略、中国人艰苦卓绝的抗战等在几十年和平岁月中就渐渐被不少人忘却了。从日本右翼人士的言行中、从欧洲逐渐沉滓泛起纳粹崇拜思潮中、从一些年轻人妄言甚至戏谑战争中,我们已看到这个苗头。

  中国有句古话:“好战必亡,忘战必危”。我们很担忧,享受和平日久的人们渐渐忘掉了那场给人类带来血腥灾难、让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倒退的战争。战争的残酷性绝不是今天某些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那样轻松,用艺术审美的手法、视角去描述战争和演绎战争,距实际战争带来的残酷性、破坏性要差十万八千里。

  战争的破坏性究竟有多大?以日军的侵华战争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10年前做的研究统计显示,从1937年到1945年的8年间,日军在中国制造了数万起杀害中国平民的血案,其中较大规模的杀人血案不下4000起,遇难的中国同胞达数千万人;直接财产损失达1000亿美元,间接损失达5000亿美元。延缓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达半个世纪之久。实际上,这只是一个简单匡算,只有少不会多,学者们还一致认为,战争灾难的损失无法估量,很难获得准确答案。

  而战争的残酷性则更令人难以想象。已故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在她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书中有大量的记载。在抗战期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约翰•拉贝的日记中有记载,在当时的日本媒体以及战后不少参与过侵华的日军官佐和士兵的回忆录也有记录。其中有这样一段记录:在中国山东“扫荡”的日军,因百姓的坚壁清野,日军所到之处没有食物吃,最后他们采取“三光”政策,并将杀掉的当地百姓“食肉为粮”,这些反人类反人性的暴行,令人发指,数不胜数……这就是战争展示出的残酷性。

  虽然二战的最后胜利属于同盟国和中国,但对于包括美、英、俄、德、日等在内的所有卷入二战的国家和民族来说,所有战争其实没有真正的赢家。今天,中国设立专门的日子祭奠战争的死难者,不是让人们记住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仇恨,不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复仇,而是持续呼吁和告诫人类,一定要携手拒绝战争、铸造持久和平。(习文周)

【编辑:唐伟杰】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