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明报:内地农地流转 需步步为营

2014年03月05日 15: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3月5日电 就中国内地的土地流转,香港《明报》5日刊载《农地流转 步步为营》一文指,若想实现土地流转的初衷和目的,需要土地确权、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政策法规等一系列工作落实到位。而这正是农民利益能否得到维护与保障、土地流转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核心所在。需要认清的现实是,达到最终目标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急不得更停不得。

  文章摘编如下:

  新华社上月23日报道,近期一些地方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急于求成,农村土地流转过快过急。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表示,土地流转要规范有序进行、平稳健康发展,“不能搞大跃进,不能搞强逼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挥”。

  笔者认为,土地流转需要重视以下问题。一是无地可种的农民的就业问题。土地流转给家庭农场后,村民自此就无地可种,每年只能拿到不高的流转费,既然无地可种,对村民而言就剩下两条路,要么留在家里帮农场主打工,要么外出打工。

  年纪不大的农民可以外出找工作(能否找到还是问题),年纪大、身体有残疾等“弱势农民”怎么办?资本的趋利性是天然的,同样,承包土地的商人也要利益最大化,自然,他所要的打工者肯定是能干活的农民,这就使得“弱势农民”极有可能被辞工,这些“弱势农民”外出打工也是“弱势”,很难找到工作。那就出现一个局面,这些“弱势农民”成为既无地可种,又没有工作的“两无农民”,其生活来源只能指望不多的土地流转费,这点钱显然是不够的。那么,这些“弱势农民”后续生活怎么办?

  二是农村地理地貌并非都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种,尤其是丘陵地区,土地高低不平,落差非常大,连片的土地可以规整以后大规模种植,那些无法规整的土地就是流转掉也难以大规模种植。这些土地流转后,虽然集中到大户手中,但耕作模式依然与原先的家庭耕作模式一样,承包商无法开展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只能雇人进行“传统耕作”。既然难以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家庭农场的经营成本必然抬升,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发下面的问题。

  土地流转后,家庭农场的种植方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改变。由于土地难以实现连片大面积机械化耕作,土地流转后,承包商只能雇用农民作传统种植。不同的是,为了提高产量,承包商使用化肥的量会更大,农家肥被彻底弃用(在农户手中,至少还用一点农家肥)。如此直接的后果,就是加速土地板结老化,进而造成粮食品质下降。这里的土地流转只不过是从农民个体手中流转到家庭农场的承包商,并没有由此带来耕种模式的本质改变。

  所以,在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此外,做好土地流转工作还需要思想观念上的根本转变和工作方式上的大胆创新。政府各级各部门应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进有实力和投资意向的企业进入农村搞发展,让农民看到前景、看到市场,真心实意地愿意干。但对引进的企业的经营情况、营运资质和投资内容等要作严格审查,选择实力雄厚的企业,这样既能保障农民的收入,同时也能够防止企业对土地实行掠夺式的经营。

  话好说,但事却难办。若想实现土地流转的初衷和目的,需要土地确权、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政策法规等一系列工作落实到位。而这正是农民利益能否得到维护与保障、土地流转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核心所在。在执行力方面,中国农业管理部门和各级组织未来努力的空间还很大。需要认清的现实是,达到最终目标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急不得,更停不得。(黄硕)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