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报:中非寻找新路径打造经贸合作升级版

2014年05月09日 14: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5月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阿布贾与尼日利亚总统乔纳森会谈后共同会见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新社记者 刘震 摄  


 

视频:李克强分别会见坦桑尼亚总统等非洲多国领导人  来源:中央电视台

  中新网5月9日电 台湾《旺报》社评文章称,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正在非洲访问,经贸是此行的核心议题。其中,尼日利亚是非洲第一大经济体,人口达1.7亿;安哥拉则是中国的第二大石油供应国、非洲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李克强此行的重要目的,是打造“中非经贸升级版”,即在过去的模式上推陈出新,寻找新的合作路径。

  文章摘编如下:

  在国际经济舞台上,非洲国家的表现也十分亮眼。数据显示,过去10年里,全球10个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非洲国家就占了6个,新世纪以来年均经济增速超过5%。目前非洲拥有10亿人口,经济总量超2兆美元,将在未来成为更加重要的新兴市场。2013年中国与非洲的贸易额达到2102亿美元,连续5年位居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数字十分漂亮,但中国和非洲的贸易也存在一些问题。过去两个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合作主要有两种模式:其一,以政府合作为主,向非洲提供援助,其中又以基础设施为主。这种援助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1949年之后的毛泽东时代;另一种模式则以国企为主,进行简单的能源与原材料进口。此次李克强出访的安哥拉,就是中国最主要的石油进口国之一。

  老实说,这不仅是中国与非洲经济合作的特点,也是其他发达经济体和非洲的主要贸易模式。随着非洲逐渐发展,这两种模式都产生一些问题。由于金融危机与复苏疲软,各国政府大多都在紧缩财政,无偿输血不具有可持续性;而简单的能源与原材料贸易,不能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还可能带来“新殖民主义”的舆论指责。

  李克强此行旨在推动经贸升级,正是看到了旧的模式不可持续,需要开拓出“第三条路”。中国经济当前来到中速增长时期,发展的关键是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实现淘汰落后产能、转型升级的目的。我们认为,开辟新路径的关键,就是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思考非洲在经济战略中的意义。

  站在这一角度,非洲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在于,能够延续中国正在消退的人口红利,实现制造业与产能的成功转移。事实上,中非产业合作也是李克强出访的核心议题,他在演讲中也表示,中国科技有一定基础、资金相对充裕、企业对外投资意愿强烈,而非洲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充足,双方经济发展呈现互补特色。

  目前,非洲许多国家尚处于工业化进程初期,而中国已在向工业化转型升级迈进,众多劳动密集型、低中端的制造业需要转移。非洲国家无论从就业还是消费的角度来看,都十分需要这些制造业。这类制造业资金需求少、技术门坎低,对转移方和引进方来说,转移都相对容易实现。事实上,中国企业近年来对非洲加大投资,已经有一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实现转移,其中无论是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都将为未来的产业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但是,中国也需要注意,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非洲,理论上十分可行,但也存在现实中的困难。近年来非洲基础设施虽然有所发展,但是交通、能源等方面问题很多,不少非洲城市常常停电,道路、桥梁、码头亦年久失修。因此,中国继续加强援助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希望建立起产业转移的基础。其次,非洲虽然有人口红利,但劳动力素质较低,需要投入大量的培训费用。

  中国在金融危机后开启刺激政策,产生了大量过剩产能。如今面临转型升级与削减产能的要求,非洲是非常理想的选择,这也是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多次出访非洲的重要原因。

  未来,中国与非洲应提升经贸合作的层次,除了加强基础设施、能源等传统合作领域,需要将劳动密集型产业放在核心位置,同时不断开拓绿色发展、人员培训等领域的合作机会,让中国与非洲的合作成为典范。

【编辑:吴合琴】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