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报:两岸金融往来须新思维 避免“踩煞车”

2014年07月04日 15: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7月4日电 台湾《经济日报》4日社论文章称,两岸金融往来最近出现微妙变化,不但在据点扩充、持股上限提升等关键点上,未如原来预期取得新的突破。但分析指,两岸金融的往来,维系两岸互动关系,分享发展及成长的经验,应该是现阶段可以思考的新方向。

  文章摘编如下:

  目前两岸金融交流情势的转变,导因于反服贸学运对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质疑。坦言之,在两岸服贸协议的架构中,对台湾金融业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相对有限,毕竟当局对金流、信息流的掌控,把关甚严,例如联征中心的信息,陆资业者即不在共享之列。但相对而言,一旦服贸协议顺利在“立法院”完成审查,银行及证券等金融业者,就有机会在大陆大展身手。

  正面效益大、负面影响小,金融业自然愿意挺身而出,在各种场合力挺服贸协议顺利通过;服贸协议卡关,即转而争取和金融业有关的开放项目,由协议的架构中抽离,单独洽签。不过,碍于整体服务贸易业的开放谈判已经绑在一起,且金融业者愈是大声疾呼,在反对者眼中,与可能受损企业的对比更是强烈。可以预见,这样的努力将是事倍功半。

  面对变局,金融主管机关想要取得突破,似乎也使不上力。两岸货币互换协议迟未得到响应,想争取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格额度与服贸协议脱钩,先走一步,也还盼不到对岸正面的答复。换言之,除了需要克服岛内的反对声浪,在最新变局下,甚至对岸是否还会提供台湾金融业者期待的优惠待遇,都不无疑问。

  业者应该也留意到,有关机关对于目前涉及两岸金融往来的监理,也有踩煞车的迹象,看待风险更胜于机会的开发。举例来说,“中央银行”日前公布的今年首季跨境债权统计,不论直接或间接风险,大陆都是“国银”的最大债权来源;一年公布一次的金融稳定报告中,对大陆经济成长减缓、影子银行的风险变量,也有相当篇幅的描述。金融管理部门同样对金融业大陆曝险上限把关甚严,最高为净值一倍的规定,即使业界不断争取,仍没有调整的计划。

  在此情况下,台湾金融业者发展大陆市场,要有短期难获突破性进展的心理准备;反过来说,此时此刻也并非什么事都做不了,在大陆金融发展碰上瓶颈之际,正需要借镜台湾处理金融问题的经验,并参考为此所设计出来的种种稳定机制。两岸金融的往来,维系两岸互动关系,分享发展及成长的经验,应该是现阶段可以思考的新方向。

  平心而论,台湾金融业者此时进军大陆市场,已非最佳时机,陆方透过开放市场为饵,多年下来,在与各大国际金融机构过招时,也早就清楚金融世界的游戏规则与获利模式。业者除了大打两岸牌,诉之以情,主管机关更应重新省思我方的筹码及核心价值在哪里。

  两岸金融的互动上,在“给”与“取”间做好平衡,至为重要,也才不会予人只求“让利”、仰人鼻息的观感;台湾应对金融问题的经验、稳定基层金融的本领、协助中小企业融资的独到之处,既可提供陆方参考,也是业者未来在大陆市场上能和国际金融集团一较高下的本钱。

【编辑:吴合琴】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