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媒评论文风波:学界应诚实面对自己的“不高尚”

2014年07月15日 10: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7月15日电 台湾屏东教育大学信息科学系已离职副教授陈震远被指控假造人头,自己论文自己审查,投稿刊登在英国伦敦SAGE出版的重量级学术期刊《震动与控制期刊(JVC)》上;而台当局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蒋伟宁也身陷论文造假争议,并与14日请求辞职。对此,台湾《联合报》15日发表社论称,丑闻接二连三爆发,揭开了学界并不比别人高尚的这一面,大学教授们真该诚实面对学界并不怎么高尚的这一面了!

  文章摘编如下:

  学术论文造假事件扩大,国际上闹成“台湾之耻”,岛内则连“教育部长”蒋伟宁也遭波及去职。但社会的质疑声浪未止,最值得追究的是:这仅仅是一个程序疏失问题,还是蓄意作弊问题?是个人道德问题,或竟有结构共犯存在?

  检视台湾学术界现况,从稍早的“国科会”研究费诈领事件,到建筑教授蔡仁惠帮远雄行贿叶世文,再到今天的论文审查造假风波,大学教授们真该诚实面对学界并不怎么高尚的这一面了!

  这次陈震远事件爆发,检视其中造假的过程,称得上程序复杂、精心策划,绝非“疏失”二字就能解释。结果,不仅他个人名誉扫地,还牵连到蒋伟宁下台去职,但仍未获社会谅解。其间,蒋伟宁确有交代不清的情节:与陈震远是否熟识、见过几次面,其实无关紧要;关键的是,自己署名的论文,到底亲力亲为到什么程度?是随便挂名的“搭便车”行为?还是混入其他共同作者来“雨露均沾”?这种问题不可能用“不清楚”、“不知情”就蒙混过去。

  这次事件是因国际学术期刊的严格调查才告曝光,弊情俱在,当事人只能“认了”。但一叶知秋,其中情节反映出学界的一些黑暗面,其实众所周知。例如论文共同挂名之“不可说的祕密”,从研究助理到名牌教授,都可谓习以为常;至于派系相互包庇,“我罩你,你罩我”,乃至学阀垄断研究经费之“包山包海”、“大包转小包”等行径,哪一个不是学术界的“约定俗成”?不愿同流合污的学者,在申请研究经费补助时只好“斯人独憔悴”;但更普遍的则是,学界众人慢慢也就臣服于这样的“潜规则”了。

  学界陋习,凸显出弱肉强食、权力倾轧的风气,不管是出于名利竞逐的私心,或环境压力之情非得已,事实上,和政坛斗争、企业界“人吃人”的景象并无二致。这本是人性软弱的一面,有些人甚至会用“适者生存”来解释。但社会对知识分子到底有不同期许,知识分子“心怀天下事”的自我期许也应该标准更高一点。

  前两年的“国科会”诈领研究费事件爆发后,很多不堪的情节才公诸于世;例如,研究仪器费用变成液晶电视搬回家,助理费变成自家亲友的人头充数,甚至还有厂商协助报假帐、开假发票等情节现形。虽有人诿称这是缘于学界的“历史共业”,法院对相关案件也作出“教授不具授权公务员身分”、不成立贪污罪的认定,但部分学者原来也是“能贪就贪”的形象也已无可挽回。

  学术界以往受光环效应笼罩,享受了不少尊荣礼遇,甚至得到“学而优则仕”的便利。但如今证明此辈“也是凡人”,丑闻接二连三爆发,揭开了学界并不比别人高尚的这一面;就算难期待学界应有高人一等的道德使命感,但至少应受专业伦理和法律底线的规范。社会上对学者们“仰之弥高,望之弥坚”的崇敬已渐褪去,学界实应自清和自律,不要留下“象牙塔里到底有多少黑暗祕密”的疑问。

【编辑:马君豪】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