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媒:马英九应努力做功课 杜绝内部扯后腿

2014年07月31日 15: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7月31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31日社论称,台湾“监察委员”人事同意权投票结果,蓝营大跑票,马英九提名包括“正副院长”29位“监委”名单,硬生生被刷掉11位。分析称,马英九要学习的是败中取进的道理,从这次人事提名的失败中反省改进,为这次的败战扳回一城,也为纲纪废弛的“监察院”振衰起敝。

  文章摘编如下:

  (台湾)执政气势、选战情势双双落底的执政党,就像一颗生病的苹果树,但当国民党部分“立委”知道苹果树病了,并不是去救治苹果树,而是努力去摇苹果树,能摇几颗苹果算几颗。这种摇苹果树的心态,并没有因为国民党情势低迷而有所改变,反而变本加厉。

  不过,党派利益的得失是最不重要的成分。国民党的自乱阵脚会不会招致选战上的自败江山,这是国民党自己要面对的。但此次“监察委员”人事案,也是反思结构的契机。在这里,有通案与个案的两个个建议与思考。

  第一,在通案上,重新检视“监察院”功能设计,厘清存在意义。

  近来“监察院”人事风波,也引发监察权或“监察院”有无存在必要的讨论。从监察权的本质来论,其存在确有重要价值,最重要的,就是节制行政部门滥用权力、避免行政机关侵害人民利益。就此而言,监察权的存在本身,就算只有象征性,也有令行政部门警惕的守门员作用。而从民众心理角度论,也等于多了一个申诉陈情管道,有助于申张社会正义。

  从制度比较来看,“五权分立”的体制确属罕有,但其他地区并非没有监察权之设置,只是大多将监察权纳为当局功能之一,而非将监察权独立成为机关。由此可知,监察权有存在之必要,但监察权应划归“立法院”或自成独立机关,则可以讨论。

  虽然,我们看到了“监察院”以独立机关运作上的诸多问题与盲点,一如卸任的王建煊“院长”所爆料,但将监察权统摄进“立法院”,也非没有可虑之处。特别是“立法院”本身的问政质量,各界多所质疑,让“立法院”拥有监察权,未必是提升监察权功能的保证。

  此外,要将监察权的归属进行调整,必须“修宪”,以目前朝野极度对立且互不信任的政治氛围,在可预见的短期内,“修宪”几无可能。

  这时的逻辑应该很清楚,在监察权有存在必要,而监察权改隶在政治上暂不可能的时候,我们要努力的,是督促维持“五权架构”的“监察院”强固补漏,发挥更大功能。

  第二,在个案上,马英九应本于“宪法”,周延审慎补提“监委”人事。身为当局领导人,凡事皆宜反躬自省。马英九此次“监委”人事惨遭滑铁卢,固然在政治上,一方面有九月风暴、马王心结的遗绪因素,另一方面则有国民党部分“立委”的扯后腿。或许,“史上最烂的‘监察委员’名单”,其中的“最”字,是廉价的政治动员口号,同意权之火,焰蕊烧得是适任与否的问题,焰心则是党与党之间的对立,以及国民党内派与派之间的角力。

  但不可否认,许多被提名人,也确有一些行事风格的不佳纪录成为反对者作文章的把柄,这一点马英九也应反省。准此,马英九在跌倒处爬起来,重新补提“监委”人事。但在人选的审荐上,则需更为周延谨慎,不要再让反对者有政治动员的理由,更不宜让社会有不良观感。

  当然,在当前极度对立的政治氛围下,有德有才者或者视公职为畏途,就算有勇气挺身而出,也很容易被贴上蓝绿标签、消费消耗。以此局势要找到像第一届“监察委员”陶百川那样孚众望的超然之士或不容易,但这难题也正是马英九更要加倍努力的功课。

  另外,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在马英九人事提名受挫的此时,忙不迭地表示缺额应由下届当局领导人提名,不但有违“宪政”法理,那种仿佛胜券在握的志得意满,也有失格局,坐实杯葛人事只是出于政治算计的一党之私。民进党若真的在意的是“监委”被提名人的适任性,应督促马英九提出更符合社会期待的名单,而不是让人觉得民进党只是急于夺权谋位。

  败则败矣,马英九要学习的是败中取进的道理,从这次人事提名的失败中反省改进,以可昭公信的新名单,为这次的败战扳回一城,也为纲纪废弛的“监察院”振衰起敝。

【编辑:吴合琴】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