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媒:中国具备“文化自信”才能走向世界

2014年09月12日 15:0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9月9日,教师节来临,民国时期学生用的课本在郑州师范学院现身,有的课本上的文字只有芝麻大小。当日,郑州师范学院举行第三十个教师节“清代民国师德师风特藏展”,展出清代、民国时期的各种毕业证、毕业照、课本等珍贵藏品。中新社发 王中举 摄  

  中新网9月12日电 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习近平说:“我很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对此,美国《侨报》发表社论评论道,科学、有效地吸收经典的养分,才能保持纯正的“中国味”,这是一个建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的问题,是中国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最为需要的。

  文章摘编如下:

  习近平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论及传统文化的几句话在海内外媒体上广为传播。习近平讲这话意有所指,因为2010年江苏中学课本曾删了《孔雀东南飞》等名篇,今年上海小学一年级课本也遭遇过删古诗风波。家长和社会人士担心,减负拿古诗词开刀的做法,会给师生传递“古诗词不重要”的错误信号,令年轻一代与传统之间的断裂更加严重。

  那场风波有被误读之处,虽然旧版本教材中的8首古诗没出现在一年级课本里,但被重新编排在各学期学习,小学阶段对古诗文的接触量并没减少。再看北京的教材计划,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将由目前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小学古诗文在课本的比例不低于15%。

  由此可见,不管是官方话语还是民间观念,不管是舆论导向还是教育体系,重视古诗词教育,重视传统文化,正成为一种共识。这既是传统文化自身的魅力所致,也是出于当下社会的现实需要。经历了传统文化断裂之痛的一代人,身处道德滑坡、价值观混沌的浮躁时代,受困于精神的负重与心灵的迷失,愈发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因为曾经的缺失,所以愈加珍惜,希望下一代自小能领略经典之美,唯恐小心呵护的传统文化恢复过程再被打断。

  作为诗词的国度,那个“古典的中国”里有什么?数以万计流传于后世的唐诗宋词,脍炙人口气势磅礴的散文名篇,微言大义字字珠玑的文言文,可以读出政治家的人生抱负和济世热忱、才子佳人的文学造诣与浪漫情怀,可以读出如何做人、如何为学的基本要义,可以读出古人精致的生命体验、修身养性的契阔境界。

  当后人的感官、内心、思维掠过那些文句,产生了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因为那是华夏之根,是集体无意识的传承,是民族的基因。这也正是海外华人家庭督促下一代学习汉字、吟诵诗词的情感动力所在。

  回归传统,重新发现传统,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在时下的中国不应仅是政治正确,更应成为民间自觉。但要确保年轻一代心灵对经典的接受深度和认识高度,恰恰需要民间的探索努力:

  一是防止古文经典的浅薄化解读,警惕国学的功利化、庸俗化传播,现在大陆社会兴起国学研修热,将经典与成功学杂糅解析,还有一些大众化电视娱乐节目,将经典消解成心灵鸡汤,看不到对经典的尊重与审美,令经典变味,误导年轻人。

  二是应试教育的惯性下,学校对经典诗词进行肢解式解读,重技巧轻体悟,用简单的对与错来评判其丰富的内涵,这也与教育体系中缺乏国学功底深厚的师资力量有莫大关系。

  三是除了学校的“教”,家庭的“育”也不可或缺,对经典的感悟,渗透在日常生活细节中,对经典的实践,要以身作则,父母引导得好,事半功倍。

  要不要重视经典,这已经不是问题,如何重视经典,才是个大问题。科学、有效地吸收经典的养分,才能保持纯正的“中国味”。这不仅仅是一个保持老祖宗的优良传统的问题,更是一个建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的问题,而后者是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最为需要的。

【编辑:马君豪】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