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联合早报:面对诺贝尔奖 心态比获奖更重要

2014年10月11日 11: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10月11日电 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奖、化学奖、和平奖已经颁布,预测中的中国人或华裔都未获奖。此后还有一些奖项将陆续宣布,中国人或华裔能否获奖,也一直成为华人的期盼。新加坡《联合早报》11日文章表示,没获奖并不失落,以平常心待之,更不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研究,能获奖也不拒绝,表明其研究和贡献获得承认是实至名归。这才是对待诺贝尔奖应有的态度。

  文章摘编如下:

  此前在各种预测中,有一个奖项是最能牵动人心的,或者说可能让中国人纠结的,就是诺贝尔和平奖。全球最大博彩公司英国立博(Ladbrokes)发布的今年诺贝尔和平奖赔率中,袁隆平与斯诺登并列排在第四。这也意味着,袁隆平有望获得本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袁隆平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预测,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无论这种预测能否实现,都体现出中国人对待诺贝尔奖的心态。比较起来,获得诺贝尔奖并不重要,面对诺贝尔奖或其他奖项的心态才最重要。因为,得不得奖,太阳每天都会照旧升起,人人都得正常生活,研究人员也得心平气和地研究和工作。

  因此,面对诺贝尔奖最好的心态就是不卑不亢,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卑就是不抱酸葡萄心态,不贬低诺贝尔奖,也不以种种理由掩饰对其关注,甚至分析其意义。例如,长期以来把该奖戏谑为“炸药奖”,并认为那是西方人的游戏,对东方人有成见等等,因而不屑一顾。反过来,对诺贝尔奖不亢就是不对其顶礼膜拜,不以其马首是瞻,更不以其为评价事物的唯一标准。

  在面对诺贝尔奖的心态上,深陷预测旋涡的袁隆平本人,其实就体现了不卑不亢。早就有一些媒体询问过或试探过袁隆平本人,对有望获得诺贝尔奖的看法。可贵的是,袁隆平的态度一以贯之,或回答“没想过要得诺贝尔奖”,或答曰“不奢望”。

  谈及原因,也很直白。一是袁隆平在做研究和工作时,并非为了要获得诺贝尔奖,而是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解决国人的口粮问题,并且要向世界提供一个答案:中国人不仅可以养活自己,而且能帮助养活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饥饿人口。另一方面,按袁隆平的理解,光环是件麻烦事,如果这样的事多了,自己的正事就会被耽误。

  当然,袁隆平不奢望诺贝尔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已经得到了很多荣誉和承认,几经“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不算中国的大奖,国际上的大奖袁隆平也得了无数,例如,1995年10月获得“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联合国粮农组织)、2004年5月获得“沃尔夫奖”(以色列沃尔夫基金会)、2004年10月,“世界粮食奖”(世界粮食奖基金会)、2010年3月获得“法国农业成就勋章”(法国农业部)等,其成就和名望早就如日中天。

  另一方面,袁隆平对待诺尔奖的不卑不亢,也表现在对诺贝尔奖并非不屑一顾,而是比较理性地承认诺贝尔奖的价值。尽管袁隆平本人并没有直接评价过诺贝尔奖,但是,在评价自己所得的奖项时,间接反映了袁隆平对诺贝尔奖的看法。

  几年前,袁隆平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大家”栏目采访时,提到在他获得的各种大奖中,他最看重“世界粮食奖”。为何袁隆平最看重这个奖项,看一看这个奖项的来源,就知道个中原因。

  “世界粮食奖”是由1970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美国的诺曼•博洛格(Norman Borlaug)博士创立的。博洛格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原因是,开发出的高产小麦品种,于20世纪60年代在亚洲广泛推广,使得这一地区免遭饥荒的威胁。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博洛格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像他一样,由于在农业上做出贡献而获得这项荣誉。

  但是,由于诺贝尔奖创始人诺贝尔遗嘱的限制,后来因在农业上有重大贡献,让人类免于饥饿之苦而获奖者没再重现。于是博洛格萌发了创立“世界粮食奖”的念头。经过多年奔走,其倡议先后获得了美国通用食品公司,以及其他一些企业家的支持。1986年“世界粮食奖”正式创立。

  “世界粮食奖”也像诺贝尔奖一样,每年颁发一次,被誉为食品和农业领域的“诺贝尔奖”,该奖项于1987年首次颁发。袁隆平最看重“世界粮食奖”,说明其并不排斥诺贝尔奖;而且,如果有幸像博洛格一样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也是对其工作和研究的承认与肯定。但是,这种承认和肯定并非是袁隆平本人所能决定的,也不是他迫切期盼就能获得的,所以才有不奢望的态度。

  以平常心待之,没获奖并不失落,更不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研究,能获奖也不拒绝,表明其研究和贡献获得承认是实至名归。这才是对待诺贝尔奖应有的态度。(张田勘)

【编辑:吴合琴】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