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外媒:“啃着馒头做慈善”的感恩心态值得称道

2014年11月17日 11: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11月17日电 近日,媒体报道,武汉21岁的大三学生骆群曙做公益创业已有两年,两年来,这个身高只有1.63米的男孩,每天打五六份工,换来每个月1600元的收入,自己啃馒头,却先后捐款上万元资助了41名贫困学生。对此,美国《侨报》发表文章称,慈善是属于大众的,属于社会每个公民的,慈善对金钱多少并无要求,这种懂得感恩的心态值得称道。

  文章认为,这位自强不息、乐善好施的21岁小伙子,击中了人们内心的柔软,也再一次展示了中国社会蕴藏的慈善能量。

  文章称,“悯济人穷,虽分文升合,亦是福田。”捐助善举不分大小,自古就作为一种美德传颂,骆群曙以微薄之力传播慈善的火种,令人动容。可不容回避的是,舆论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三餐啃馒头”、“父亲患病”、“全家拮据”这些细节让人感到别扭,“他连自己都没过好,怎么去帮助他人?”

  文章指出,“非富人做慈善”近年在社会上存在一定争议。骆群曙之前,天津老人白方礼十多年间靠蹬三轮的收入助贫困孩子上学,这类相似善举也引发广泛讨论,当时有论者感叹那是“社会的悲哀、政府的失职”。

  非富人做慈善的价值几何?是否要等有钱了才做慈善?文章称,首先有必要重申一下现代慈善的基本理念“慈善人人可为”。骆群曙是在践行“莫以善小而不为”,因为点滴的善行也可以汇聚成大江大河,一个例子就是历次赈灾捐款活动中,普通老百姓单个人的捐款金额虽然比不上企业动辄上百万的捐款,但人人献力、“积沙成塔”,大众总的款项也蔚为壮观。同时,骆群曙也是在践行“让爱心延续”,因为他自己曾受过他人帮助,现在境况好转后又去帮助别的弱者,这种懂得感恩的心态值得称道。

  文章认为,慈善是属于大众的,属于社会每个公民的,慈善对金钱多少并无要求。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正在受苦,“等一切条件成熟再去行善”,是一种托辞与虚伪,“量力而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方为正道。

  不过,文章也指出,不可否认,骆群曙这样的施善方式是否可持续,也是一个问题。当下,大陆民间慈善普遍存在资金、人员短缺等困境。有了做慈善的火种,如何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实现薪火相传?光靠道德感召难以为继。中国素有“官赈”与“民济”相结合的传统,而当下政府与民间的合作与衔接是必然趋势。政府与社会宜提供必要的指导,协助有志于慈善事业的“标杆人物”完善团队建设、项目监管,让更多弱者享受到社会慈善的潜能。(钟海之)

【编辑:马君豪】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