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联合早报:全球经济仍处于新平庸下的困境中

2015年04月14日 11: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视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全球经济潜在增长率将持续走低  来源:央视新闻

  中新网4月14日电 在美国金融海啸之后,全球经济增长基本上是步履蹣跚。新加坡《联合早报》14日刊文称,从2008年开始,全球经济便进入了新平庸时代。当前世界各国不得不为摆脱这种新平庸而出台各种政策,但除美国之外,其效果都不佳。所谓“新平庸”,主要是指由于投资不足,以及低信心、低增长、低通货膨胀所造成的经济恶性循环,从而使得经济增长持续低于长期平均值,而且就业疲弱不振。

  文章摘编如下:

  一般来说,目前所说的新平庸主要起因于2008年的美国金融海啸。在美国金融海啸之后,全球经济增长基本上是步履蹣跚。金融海啸前的2003年至2007年全球平均经济增长率为5%左右,但是在金融海啸之后的2008年至2014年,全球平均经济增长率下降到3%左右,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更是下降到只有1%。

  造成新平庸的原因很多,但是最为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各国竞相推出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竞相进行信贷过度扩张。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金融海啸之后,各国政府为了救经济,基本上都采取了信用过度扩张的政策,向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把正常的市场利率推低到极端的水平,比如零利率及负利率。

  本来把金融市场的利率推低,是希望借此来降低金融市场的融资成本,鼓励企业利用低成本的资金增加投资,从而创造市场的就业机会,然而除美国之外,信用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并没有让这些国家经济走出困境,反之不少国家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更大,陷入了新平庸的困境。

  而这种困境,在各国的经济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以来,全球总债务增幅竟然比金融海啸前七年(即2000年至2007年)全球经济欣欣向荣的时期增长更快。

  而各国的债务快速上涨,大量的流动性从银行体系中流出,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以各种方式推高各种的资产价格。比如美国标普指数从2009年的666点上涨到目前有2100多点,道琼斯指数由6000点上涨到目前18000点,上涨幅度都达两倍以上。欧洲、日本等国的情况也是如此。

  与此同时,不少国家的房价全面上涨。比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房价,在这个期间都出现快速飚升的情况。

  可以说,以信贷过度扩张来让负债水平高企,无论是政府持有债务还是企业及个人持有债务,都会拖累经济增长并增加金融危机之风险,进而可能导致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与危机。

  也就是说,如果经济繁荣是建立在信用过度扩张的基础上,当这种信用过度的增长超过了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临界点时,那么债务的利率负担就会把收入增长吃掉,企业及个人偿还能力就会出现问题,就算央行把利率降到到零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大型的“去杠杆化”就会发生或金融危机就会爆发。也就是说,如果用一个泡沫来掩盖另一个泡沫,那么一场新的金融危机也不可避免。

  二是新平庸现象造成了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全面下降。从相关的资料来看,台湾地区、日本、韩国、美国和德国的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1991年时分別是51.6%、52.3%、46.1%、55.9%、53.7%,至2013年时分別是44.7%、51.9%、43.4%、52.8%、49.6%。也就是说,在金融海啸之后,这个期间科技行业的能者通吃及信贷过度扩张全面推高资产价格,从而使劳动者的薪资报酬增长停滞,占GDP的比重也全面下降。

  三是金融海啸之后社会财富分配更是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比如美国在这个期间,美国贫富差距达到空前的程度。美国加州大学萨伊教授的研究指出,2012年全美顶尖1%高收入组别的收入激增19.6%,而其他99%的收入增幅仅为1%。因此,1%的高收入组别占2012年全美居民收入总值高达19.3%,所占比例之高,为1928年以来之最。

  如果把资本投资收益计算在内,此一顶尖高收入组别占全美收入比例,由2009年的18.1%增加到了2012年的22.5%。也就是说,过去五年,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看上去是保证美国经济没有走上1929年那样经济大萧条之路,并让美国经济从危机阴影中走出。但是从该政策获得最多利益的是少数富人,而不是全体美国人民。在美国是这样,在其他国家的情况也是如此。

  总之,金融海啸已经过去了七年,在此期间各国政府都在采取信贷过度扩张的方式救经济,但是这些政策不仅没有让各国经济走出当前的困境(除美国之外),反之造成了各国经济增长中严重的后遗症。这里可能有人口结构及环境变化的原因,更多的是政策因素所致。因此,各国该是对这些政策因素进行反思的时候了。(易宪容)

【编辑:吴合琴】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