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时报:一带一路是两岸银行业全球新机遇

2015年08月17日 10: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6月4日,第六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在澳门盛大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1000多名代表,将在两天的会期中重点探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全球经济深度融合背景下,国际基础设施合作带来的机遇、挑战与合作模式创新等热点议题。中新社发 王国安 摄  


视频:两岸记者聚焦新疆“一带一路”建设  来源:央视国际

  中新网8月17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17日刊文称,大陆“一带一路”的实施和推进,即将带来全球新的增长极,金融服务市场潜力巨大,尤其是大陆和台湾银行业有望借力打造区域主流银行,提升国际竞争力,迎来全球性的新机遇。

  文章摘编如下:

  机遇之一,全球经济增长新板块。

  “一带一路”涉及65国,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兆美元,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随着大型基础设施的开工和工业园区的加快建设,大批中国大陆的企业将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各地,大型银行可加快布局,尤其应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曼、斯里兰卡、约旦、黎巴嫩、科威特等其他国际大行已设机构的地区加大投入,形成较完善的全覆盖网络体系。

  机遇之二,基础设施投资。

  “一带一路”经略方向主要是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并延伸到西亚、北非、俄罗斯及部分中、东欧国家,大多为新兴市场或发展中经济体,正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后发优势强劲,但迫切需要解决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难题。

  据亚洲开发银行估计,“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未来10年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8兆美元。一大批跨境铁路、公路、海上航线、空中航线、油气管道、输电线路、通讯光缆和互联网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启动。

  银行宜完善并丰富产品体系,满足大规模基础设施服务需求,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解决方案。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可提供银团贷款、项目融资、股权融资、工程保险等;对大型资源开发项目,可提供财务顾问、并购贷款、投资银行、融资保函、保理等;对海外产业园区建设,可提供跨境现金管理、订单融资、大宗商品融资、福费廷、外汇资金等。除订制化的产品方案外,还可通过专业化的跨境融资和服务平台,延长客户价值链,创造银企双赢。

  机遇之三,沿线贸易投资催生融资需求。

  近20年大陆进出口贸易额保持较快增速,其中对“一带一路”主要国家的贸易明显高于整体水平,2014年在全年进出口增速仅2.3%的情况下,对“一带一路”沿线出口增长超过10%,双边贸易额接近7兆元人民币,占同期大陆外贸进出口总值约1/4,同时大陆在“一带一路”沿线设立了77个经贸合作区,随着“一带一路”的全面实施和经贸合作区的落地实施,将催生大量跨境投资、贸易结算、货币流通等需求。

  大型银行可提供贷款、债券、股权等不同类型资金,满足海外本土优质大型客户的多元化资金需求,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同时,可考虑在全球发行丝路债券融资,加强与国际、国内金融机构合作,发挥投行作用,做好风险防范。

  机遇之四,以全球资金配置促“一带一路”区域内融资。

  “一带一路”区域经济体财政状况相对较好,但储蓄和投资严重不足,近年来呈持续下降趋势,区域投资率从1992年的29.5%降至2013年的28.1%,因此“一带一路”区内资金难以满足其投资增长的需求,不足以支持庞大的计划,需要大量从区域外筹资。

  大型银行可以发挥在全球主要金融中心机构网点和经验的优势,通过区内、区外的连动,牵头为大专案筹资。同时,区域内有大量企业来自中国大陆,银行业可利用服务客户的优势,与客户形成良性互动,通过加强国内行与区内沿线国、区外国家的业务连动,客户走到哪里,金融服务就跟到哪里。

  机遇之五,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尝试构建“人民币区”。

  随着大量大陆企业和投资出境,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区域的认可度大大提升,将有助于在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走廊中形成“人民币区”。

  一方面,大陆已与28家央行签署互换协议,涉及“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18个,规模达到1.4兆元人民币;在大陆的全球14个清算行安排中,7个在“一带一路”沿线(港澳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支持人民币成为区域计价、结算及投融资货币。另一方面,庞大的贸易和基建投资规模将推动人民币计价及支付走进当地市场,为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创造条件。

  未来,两岸银行业可构建以港澳台、新加坡为中心,辐射“一带一路”布局合理的区域内人民币清算安排。(巴曙松)

【编辑:吴合琴】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