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公网:大学“大龄”学生都是“有故事的人”

2015年09月30日 13: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大公网:大学“大龄”学生都是“有故事的人”
资料图:高校自习室。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中新网9月30日电 香港大公网日前刊文《关注大学里的“大”学生》。文章说,2001年国家正式放宽高考报名年龄限制,开始允许25周岁以上的人群报名参加高考,让更多人获得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此,大学里出现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并且日益壮大。这个“大”指的是年龄大。由于年龄明显比同学大出一截,他们的大学生活注定要与其他同学不同,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既有收获也有困难。

  文章摘编如下:

  9月8日,30岁的陈宇(化名)提着行李走进西南石油大学的校门,这距离他上次做大学新生已有10年。

  曾几何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所限,国家对参加高考的考生有着年龄等方面的限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资源的日渐丰盈,特别是在大学扩招的“春风”下,2001年国家正式放宽了高考报名的年龄限制,开始允许25周岁以上的人群报名参加高考,让更多的人获得了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此后,大学里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并且日益壮大。

  当然,这个“大”指的是年龄大。由于年龄明显比同学大出一截,他们的大学生活注定要与其他同学不同,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既有收获也有困难。

  “大”学生都是“有故事的人”

  每个适龄大学生的经历都差不多,都是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这么一路走来,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可是,每个“大”学生却各有各的故事,有的感人,有的励志,有的却也透着几分苦涩和心酸。

  先说开头提到的30岁的陈宇。据媒体报道,陈宇2006年考入新疆农业大学,因沉迷游戏十几门课程挂科,最终没有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也因此一直没有找到工作,毕业后在家里打麻将啃老。直到2013年,他才幡然醒悟,重新回到高中读书,希望以后能好好上大学找工作。重新走进大学,陈宇跟自己说“我遭了一次,绝对不会再遭第二次”。他打算大学四年绝不再打游戏,集中精力好好学好专业知识,毕业了找个不错的工作,回报父母这些年的辛劳。显然,陈宇重新奋发考入大学,颇有几分“浪子回头”的意味。人生充满了变数,什么时候努力都不算晚。他曾经的“惨痛教训”和近年来的心路历程,值得那些比他年龄小得多的同学玩味、借鉴。

  相对于陈宇,重庆科技学院36岁的“大龄”学生王玮的故事,无疑会带给人更多的感动和敬佩。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只能靠摆地摊赚钱维持基本生活。1996年他18岁时,母亲在他即将参加高考时病倒了。为了帮母亲动手术,王玮决定卖掉家中的房子,同时,他决定放弃高考出门打工,赚钱为母亲治病和养家。现在难关已过,他终于靠自己的努力考进了大学,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不管是陈宇还是王玮,还是其他的“大”学生;也不管他们有着怎样的经历和故事,他们走进大学本身,就足以证明他们的执着和勤奋。我们都应给他们送上掌声和祝福。

  “大”学生求学路上艰辛多

  “大”学生跟同学相比,阅历更丰富、心智更成熟,较强的韧性等也都是他们的优势。但不得不承认,年龄偏大的他们在某些方面却也有不少劣势。正如一些教育者担心的那样,无论是从记忆力、理解问题的能力还是体力方面来看,大龄学生要完成繁重的大学学习任务肯定会或多或少有一些吃力。

资料图 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资料图 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另外,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与老师和同窗“打成一片”,也是摆在他们面前难以回避的问题。他们的年龄,不仅比同学大了太多,有的甚至比很多老师还大(比如今年上海海事大学录取的50岁的常法军)。在跟同学交往的时候,会不会存在“代沟”?跟老师沟通的时候,会不会有几分尴尬和无所适从?

  再看远一点,当他们顺利完成了学业、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毕业证,找工作时是否也会遇到一些困难甚至是“歧视”?如果无法在一定时间内找到相对较满意的工作,他们会不会后悔自己选择了一条艰辛的求学路?其他有志于加入“大”学生队伍的大龄考生,会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甚至临阵退缩?

  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改变的不仅是其本人和家庭的命运,更会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上发挥良好的推动作用。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现象,对此给予热情洋溢的鼓励。在英国,助学倾向支持大龄学生,通过资金支持和不断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来全方位的鼓励那些希望继续学习的人,不论他们年龄多少,不管他们工作与否。而在美国,一般情况下,学校把大龄学生分为一个专门的申请群体。一些学校并不强制要求他们通过标准化测试。对那些比较适合中国教育情况的好的举措,我们不妨在严密论证的基础上采取拿来主义。

  学校和社会能为“大”学生做点什么

  首先,要帮他们真正融入大学、融入集体。据了解,前边提到的陈宇,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被同学孤立。而他也不希望大家看出他有什么不同,更不想让同学知道他的年龄,并且希望“能瞒多久就瞒多久”。这种隐瞒虽然体现了他“渴望得到平等的对待”的心理,却依然让人替他捏着一把汗——真的能瞒住吗?能瞒多久?假如有一天这个秘密泄露了,谁敢肯定不会给同学们留下“不诚信”的印象,进而造成心理阴影?因此,我个人倒是建议他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年龄,开诚布公地与同学交往。但前提是,学校的老师要对此提前做好工作,必要时还要采取一些特殊方式来帮他树立自信、引导其他同学接纳这位“大”同学。比如,在他生日的时候组织一次班级的庆祝会,以此为契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将相关信息传达给其他人。

  其次,制定适合“大”学生的培养方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都是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精髓。“大”学生有其特殊性,就应当有更适合他们的教育模式。随着“大”学生越来越多,这个需求日渐迫切。现在,有的大学或许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有的学校却对此重视不够。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对此进行专题的调查研究,及早出台相应举措,将对“大”学生的培养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另外,全社会也要为“大”学生更好学习、更好就业创造宽松环境,尽最大努力抛弃傲慢与偏见,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所有愿意学习深造的国民提供不间断、无边界的学习机会,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理应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让“大”学生都学有所成、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前途,需要一系列教育领域的改革来予以保障。(乔志峰)

【编辑:官志雄】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