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香港文汇报:十三五谋经济转型 不是国家一厢情愿

2015年11月10日 11: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10月1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启动仪式上,罕见打破既定议程即席讲话。全国8个城市9个分会场的参与者分享了这份“惊喜”。中新社记者 刘震 摄  


视频:张晓强:引领经济新常态是中国“十三五”最大的亮点和难点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1月10日电 香港文汇报10日文章分析,“十三五”规划将为下一个阶段的经济转型铺好路,但无论如何转型,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总体方向并没有改变。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创新是带动各行各业各部门发展的重要驱动作用,而以高质量和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绿色经济则是最终目标。“十三五”规划建议将变革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在发展中进行变革,在变革中追求稳健。

  文章摘编如下:

  绿色和创新是转型关键要素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到经济转型,“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从一个时代转型到另一个时代,从量变的积累到发生质变,整体的环境需要作出一些变革。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创新是在转型期间带动各行各业各部门发展,起到重要的驱动作用;协调能够改善各生产环节、劳动力以及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并使之持续健康发展;绿色即我们提了几十年的可持续发展,表明了领导层发展美丽中国的决心;开放打开了改革之路,也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共同富裕的升华,不仅是物质上的共享,还要实现精神上、发展上的共享。

  变革之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许在今后几年内不会太快,但是会变得非常健康。转型需要变革,但是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经济规律不能改变,发展实体产业是推动经济健康增长的重要方式,转型是转变企业的生产模式、运营模式、管理模式、市场模式,而不是换汤不换药地将经济数据搞上去。

  正是因为如此,“十三五”规划建议又再次强调了要进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并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这样做将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并能够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优化运营模式,增强盈利能力。

  除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外,“十三五”规划建议还指出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实际上,在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下,需要将经济增速稳定在合理区间,因而进行由政府引导的基础投资尤为重要。

  因为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一直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无论是国内资金还是境外资金,只要是健康、有助于企业成长、不存在恶意目的的资金都可以积极引入。此外,国家还需要引导社会资本,盘活藏在民间的资金后让它们更多地投入到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有更大作用、更大影响的领域。

  经济发展方式注重质量效益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在各种创新的驱动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式也正在加速转变。“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亚投行”、“自贸区”建设等重大项目,正是信息技术、高新制造、高端物流、自由金融、对外贸易的重要融合,这也是“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所表达的思想。

  我们可以想象,在全球经济逐步趋于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能够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满足来自全世界客户的需求并提供服务,在“中国制造2025”发展的过程中通过高新制造技术生产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之后能够通过“一带一路”的高端物流技术将产品进行跨国、跨区域的运输,通过“亚投行”的自由金融实现不同区域的货币结算业务,通过“自贸区”进行商品货物的贸易往来。

  这意味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将使实体产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改变。

  要做好经济转型,并不是国家一厢情愿或地方政府、某企业或个人的努力就能实现,我们需要优化技术、知识产权、专利制度、金融等服务的衔接融合,需要大范围的交流和对接,才能使经济转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借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一句话:“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前景光明,任务繁重。”(宋清辉)

【编辑:吴合琴】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