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联合早报:解决亚洲极端天气需打破数据荒

2016年06月24日 14: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资料图:当地时间2016年5月13日,柬埔寨甘丹省,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当地遭遇干旱天气。  

  中新网6月24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24日刊文称,亚洲大部分地区受温度急剧升高和几十年来最严重旱灾的困扰,数百万人面临食物和水短缺。要想摆脱这一困境,必须将目光投向天空——卫星。

  文章摘编如下:

  亚洲大部分地区受温度急剧升高和几十年来最严重旱灾的困扰,数百万人面临食物和水短缺,导致生命、生计、庄稼和牲口损失。水短缺拖累了生产力,降低了水电能源产出,减少了粮食出口,导致经济蒙受损失。

  要想摆脱这一困境,必须将目光投向天空,但也许不是你预想中的方式。降雨当然是令人欢迎的,但有一种应对极端天气的工具,而且已经能够被人类有所控制:卫星。

  亚洲所面临的极端天气预计不会很快消失。当前的旱灾部分可归因于异常强大的厄尔尼诺,由于厄尔尼诺的现象,2015年年中以来太平洋海水一直在升温。本世纪预计还将出现更多更强的厄尔尼诺,这反映出气候变化的冲击。

  而这将加剧亚洲已然十分严重的水问题,鉴于快速城市化的关系,这一问题在城市尤其严重。预计到2050年亚洲地区城市人口将翻一番,达到32亿,届时近四分之三的总人口都将面临水压力。

  控制这些因素看似不可能,但防止进一步水短缺并非如此。现在人们需要果断行动起来,改善对大自然和亚洲水危机规模的理解,从而强化应对能力。

  缺少(比如)沿岸流的数据,包括多少水被分流用于农业和人类消费,阻碍着有效的资源管理。类似地,缺少详细降雨记录(特别是偏远地区)妨碍了对洪水和干旱风险的评估。设计正确的灌溉系统、大坝和堤岸,更不用说在最有利于降低气候变化影响的地方建设这些设施,而这也需要准确的数据。

  缺少数据以多种方式阻碍着可靠决策。农业消费了亚洲淡水储量的约80%,但大部分国家不能准确测量有多少水被用于种庄稼,其中又有多少水被下游重复利用。

  厘清多少水进入和流出储水地以及用于何种用途,能带来更加明智的政策,正如聪明的投资者需要依赖良好的财务会计。一些水短缺国家,如澳大利亚,已经证明了此类统计有助于各国更有效地在农业和能源生产者以及城市消费者之间配置水资源。

  卫星技术可以在这方面起作用。使用遥感技术定期扫描庄稼地好比是全身体检,能迅速收集关于降雨、土地温度乃至地下水位的信息,而用常规手段收集这些数据需要几个月之久。配合地面实地测量,这些数据有助于政府获得更好的水资源统计,为干旱和洪水做好准备,并规划未来水用途。

  目前,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教育学院、国际水管理研究所(International Water Management Institute)以及粮农组织开发的Water Accounting Plus软件系统,使用开放获取遥感数据(open-access remote-sensing data)评估土地使用、降雨和温度。该数据让系统能够确定某条河流流域有多少水,有多少正在用于各种目的,以及水用途如何随时间变化。

  有了这些信息,柬埔寨和越南等国家能够面对水需求急剧增加的情况。为了帮助它们实现这一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教育学院在亚洲开发银行的支持下,与这些国家的政府,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乌兹别克斯坦当局合作,成立了一个实验性项目解决关于土地和水使用的关键问题。

  此外还需要更多类似的计划,越快越好。关注领域之一必须放在农业上。比如,越南饱受干旱之苦的中部高地和沿海省份急需增加“单位灌溉产量”(more crop per drop)、改善紧急情况响应。

  如果卫星技术得到充分利用,农民可以通过手机收到关于何时可用多少水的实时信息。此外,还可以识别该地区生产率更高的农民,鼓励他们与其他农民分享最佳实践。

  另一个关键措施是绘制全国水储存和使用地图,并将信息在线公开。不能如过去那样将关键数据束之高阁,而必须扩大、更新和广泛分享它们,以使它们能够起作用。

  打破数据荒本身不能终结亚洲水危机,但它是确保该地区的命运不被天气束缚的关键的第一步。(班庞·苏山多诺)

【编辑:王诗尧】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