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息

澳门日报:党魁之争分裂英国保守党

2016年07月07日 16: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视频:英国:保守党党魁选举 特蕾莎·梅首轮领先  来源:上海东方高清

  中新网7月7日电 《澳门日报》日前发表社论《党魁之争分裂英保守党》称,英国公投脱欧后,现任首相兼执政保守党党魁卡梅伦宣布,在9月选出新党魁后,将辞去首相职位决定最终党魁人选的势必将是届时保守党党内对于脱欧本身的态度。欧盟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撕裂保守党。

  文章摘编如下:

  英国公投脱欧后,现任首相兼执政保守党党魁卡梅伦宣布,在9月选出新党魁后,将辞去首相职位。保守党党魁和首相之争6月30日出现戏剧性变化,原是大热人选的脱欧派主将、前伦敦市长约翰逊因遭盟友“背叛”而宣布不参选,这次突变令内政大臣特里莎• 梅成为新首相大热。

  目前有5人确定竞逐保守党党魁,除了特里莎•梅,还有司法部长戈夫、就业和养老金大臣克拉布、能源与气候变化大臣利德索姆和保守党议员利福克斯。5名角逐者需尽量争取329名保守党议员的支持。在每轮投票中,得票最少的角逐者将被除名,直到剩下最后两名竞争者。最后一轮投票将由保守党更广泛的成员投票决定。

  约翰逊原本被视为接替卡梅伦的热门人选。据指他原本6月30日上午要宣布参选党魁,但遭其脱欧盟友戈夫一招“黄雀在后”,抢先宣布参选,被打乱阵脚的约翰逊随即宣布退出拜相之路。

  戈夫的“叛变”,也被形容是“这个世代中,英国最精彩的政治阴谋”,各家大报皆以“暗夜阴谋”、“保守党的阴谋之日”来形容。但保守党元老、前副首相哈兹尔廷则指,约翰逊就像一位将领,带着部队在隆隆枪炮声中勇往直前,但在战场出现在视线后就弃阵而逃。

  在约翰逊退选后,一些保守党高层随之表态挺特里莎•梅。国防大臣法伦表示,特里莎•梅是带领英国应对“我们所面临严峻挑战的”正确人选。他说:“特里莎•梅是领导英国脱离欧盟的最佳人选,使英国能够减少移民并重获主权,与此同时,保护我们艰苦赢得的经济增长。”

  交通大臣帕麦克洛克林补充说:“我们都知道,下任首相必须与欧盟达成协议,我们也会与世界其他国家重塑美好未来。”他指出,特里莎•梅的经历显示,当她抵达布鲁塞尔的时候,欧盟的主管们愿意坐下来,倾听她的讲话。

  今年59岁的特里莎•梅是内政大臣,也是目前最热门人选。她曾出任过保守党的主席。特里莎•梅目前已经获得329名保守党议员中逾百人的支持,进入最终一轮党员投票几无悬念,在各候选人当中处于无可争辩的领跑者地位。

  特里莎•梅在保守党内向来以支持改革著称,其名言在英国几乎人尽皆知:保守党之所以有如此下场,是因为人民普遍感觉它是一个“使人难受的龌龊政党”。

  特里莎•梅在6月30日发表的演说中将“推动严格的社会改革”作为执政核心目标,明确表示反对保守党原本的预算增加计划,而将重点放在改善普通工薪阶层的社会境遇上。这样的表态已经与保守党长期以来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出现明显偏离,反倒更接近偏左的工党——这显然是在对出乎意料的公投民意走向尝试作出响应。

  尽管目前保守党党内选举尚未举行,但特里莎•梅已经在其演讲中明确排除了提前举行大选的可能性,预计其他候选人在胜选后推动提前大选的可能性也相对较低,如果不出意外,9月确定下来的新一届保守党党魁将成为未来三、四年内的英国首相。

  但是,决定最终党魁人选的势必将是届时保守党党内对于脱欧本身的态度。欧盟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撕裂保守党,尤其是近年来,眼见英国独立党一类持欧洲怀疑主义观点的政党在大选中异军突起,加上工党自觉无法从进一步的欧洲统合获得正面利益,保守党的疑欧倾向获得进一步强化。

  受这种传统的影响,保守党在6月23日的公投中堪称“脱欧”派主力,但在全民公投终于做出了脱离欧盟的决定以后,下一届保守党首相将不得不面对与欧盟的艰难谈判。特里莎•梅已获逾百位党籍下议院议员表态力挺,遥遥领先其他候选人。有保守党资深议员建议,为免选举造成党内分裂,期盼略去选举程序,直接推举特里莎•梅出线,时间最快在下周初。

【编辑:丁文蕾】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