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港人在语言上何须搞“中英对抗”——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大公报:港人在语言上何须搞“中英对抗”
2009年01月15日 15: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月15日电 香港《大公报》15日发表社评说,自回归祖国后,香港特区政府推行中文母语教学政策,有关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回归后,在“一国两制”之下,英文的语文地位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中文地位日益重要和提高,同样也不是任何人为因素可以阻挡或改变得了的。港人社会仍普遍存在“重英轻中”心态是历史遗留造成;而现在的客观情况已开始发生转变,对“重英轻中”最终被中英并重、中英兼擅所取代,无需过于忧虑。

  社评摘录如下:  

  香港的母语教学“微调”建议出台后,在社会上和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眼前,就“微调”推行的效果或目的众说纷纭,有说“微调”不“微”,其实是在开母语教学的倒车;有说母语教学政策已经证实失败,“微调”只是在找下台阶。

  其实,对“微调”的实施,如果一定要用一两句说话来形容,那就是弹性和宽松。比如一些本来用中文授课的科目或班级,“微调”后可以用百分之二十五的课时讲解英文教材或观看英语纪录片,让学生有机会多接触英文,多运用一些英文单词或句子,但基本教学语言仍然是中文这一点并没有改变。

  事实是,自九七回归、特区政府宣布推行中文母语教学政策以来,有关教学语言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今天,随着“微调”措施的提出,一些人又企图以所谓教学语言“乱局”来达到否定特区政府施政的目的,情况是令人关注的。

  面对种种干扰,特区政府有必要、也有责任把教学语言问题从根本上再向社会大众做出明确的阐释,那就是:中文母语教学政策不会变,但保持和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整体利益;中、英文不仅不对立,而且,中英并重或中英兼擅,是香港特区必须珍惜、不可失落的优势。

  回归之后,在“一国两制”之下,英文的语文地位并没有改变,基本法第一章“总则”第九条白纸黑字载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除使用中文外,还可使用英文,英文也是正式语文。”

  同样,自国家“十一五规划”以至近日一系列应对金融海啸的措施,以及刚发表的“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香港作为国家级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角色是一再被突显的;如果香港连这一个“本钱”也失去,再想在内地不断崛起的大城市中仍占一席不可取代之位恐怕就不是一件易事了,而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语言和法规是两项最基本的因素。

  另一方面,中文地位的日益重要和提高,同样也不是任何人为因素可以阻挡或改变得了的。过去,一些香港年轻人,叫他学普通话,打死也不干;但近年一些外资大财团、企业亟需通晓中文、普通话的人才,帮助他们进军中国内地市场,优职高薪、升职有望,一些才俊就用十倍于当年学英文的劲头去学中文、学普通话,一些人甚至连上海话、四川话也学会了。未来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角色只会越来越加强,学好中文已经成为精英才俊的基本质素之一。

  今日港人社会、学生家长仍普遍存在的“重英轻中”心态,主要是当年港英殖民统治者在聘用公务员以及商界高职、上层社会中的“倾斜”政策所造成;今天,情况已经开始发生转变,对“重英轻中”的最终被中英并重、中英兼擅所取代,又有什么需要过于忧虑的呢?

【编辑:官志雄
    更多海外华文报摘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