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慈善何时能成每个国人的日常行为方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大公报:慈善何时能成每个国人的日常行为方式
2009年01月22日 16: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月22日电 香港《大公报》22日刊文说,根据2007年度“中华慈善奖”评选所公布的数字,中国当年慈善捐赠总额达223亿元,应该说这个数字有了些进步,让人有些欣慰。但分析一下,又使人徒生一点憾意。这个数字为GDP的0.09%,不仅低于发达国家2%以上的平均水平,也远低于发展中国家0.3%的平均水平。乐善好施、行善积德,本是我们的传统,慈善更应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一种行为方式。

  文章摘录如下:

  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程度、文化背景乃至慈善形式皆不同,既不必要作简单的模拟,也无需妄自菲薄。但应思考的是:乐善好施,行善积德,本是我们的传统,慈善更应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一种行为方式。

  世界上最精明的犹太人认为,成为富人,首先要懂得布施,做精神上的强者。在瑞典,慈善早就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根据《经济学人》的计算,按慈善捐助占GDP的份额来排名的话,瑞典为全球第二,仅次于荷兰。而在我国,世界顶极奢侈品有八成进驻中国,为富人们一掷千金留下了潇洒的靓影。一些富人挥金如土,他们住几千万元的洋房,戴上千万元的手表,穿上万元的服装,甚至一掷千金地豪赌,却吝啬地不愿救助穷人。

  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共同富裕,企业家理应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份社会责任。企业生存于社会,应当回报社会;企业家不但要会赚钱,会经营企业,更需要社会责任感,有良心的财富才有意义。靠拼搏为社会创造财富,而自己也拥有财富的人,是令人羡慕的。然而,在拥有财富之后,不忘社会责任,不忘回报社会,更令人尊敬。

  当企业家拥有比别人更多财富的同时,其实也肩负着比别更多的责任。现在,一些富人还没有形成较高层次的财富观念,财富对他们来说还只是自己口袋里的钱,如果他们能将财富提升到事业的高度,兼济天下则会化为自己的责任了。

  慈善作为一种道德习惯和行为方式,是可以培养和引导的。道德习惯是一个人不需要监督和意志努力就可以自动实践的道德行为,它使道德行为经常化、巩固化和自动化。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说过:“德性是由于先做一个个简单行为,而后形成的。”显然培养慈善的行为方式,我们更需要自我提高认识。

  李嘉诚先生曾说:“富贵两个字,不是连在一起的。因为有不少人富而不贵。”衡量财富的准则,在于心灵的富贵和爱心的慈爱,那就是要懂得用自己得来的金钱,对社会尽义务和责任。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关心,需要大家自觉养成慈善的行为方式,积极参与进来、投入其中。虽然一丝火光无法驱散所有阴霾,但一点一滴的努力,都倾注了爱的力量,汇集起来就会形成光明,蔚成大观。(朱国良)

【编辑:官志雄
    更多海外华文报摘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